明明沒吃多少,肚子還是很大?中醫告訴你如何調理

前兩天,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朋友總是在抱怨,“每天命名沒吃多少東西,但是肚子還是很大”。想必現代社會里面,和他有著相同困擾的朋友大把大把的存在。

“十胖九溼,你很有可能是胖溼”!是的,這種情況,十有八九就是就是因為“溼”引起的。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溼氣呢?

明明沒吃多少,肚子還是很大?中醫告訴你如何調理

1、形體上

中醫上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溼”。一般情況下,虛胖體型的人水溼相對比較嚴重,嚴重的人,還會出現下肢水腫。

2、狀態上

溼氣比較明顯的人,很容易溼氣黏滯,阻滯經絡,身體就會經常感到睏倦,懶得活動,頭重,頭腦不清爽,關節沉重,渾身痠痛。

3、胃口和食慾

溼氣重的人,很容易脾虛溼困,一般到了吃飯的時候,卻沒有一點飢餓的感覺,而且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再好吃的東西也不想吃,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

明明沒吃多少,肚子還是很大?中醫告訴你如何調理

4、大便

體內溼氣重的人,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大便往往稀爛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鬆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

5、小便

溼氣重的人,往往尿不多,但次數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個別女性朋友還有白帶量多。

6、舌頭

寒溼重的人,一般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溼熱證候的人,一般是舌紅苔黃膩。

7、耳朵、頭髮

溼熱的人,耳朵里耳屎呈油狀易流出,毛髮容易油膩出油,面部皮膚油膩油亮,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發黃。

明明沒吃多少,肚子還是很大?中醫告訴你如何調理

在判斷出自己有溼氣之後,當然是想知道該如何調理溼氣,這裡給出大家3種調理方向。

1、分型調理

對於溼氣,一般情況下,中醫分為溼熱和溼寒。溼熱和溼寒的調理原則上,也是存在差異的。

溼熱的調理,一般要分溼重還是熱重。溼重的調理以化溼為主;熱重則以清熱為主

溼寒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溼或者燥溼藥;外溼宜祛邪;內溼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2、健脾

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形成痰飲、水腫。這些停滯的水液就是我們俗稱的內溼。

因此,脾氣不足,就會引起溼氣重,那麼簡單的反推一下,溼氣重的話,首要的就是健脾。

明明沒吃多少,肚子還是很大?中醫告訴你如何調理

3、五臟同調

肺氣不足,五臟皆沒氣力。人的後天之血存於脾肝心中。脾化生氣血的源頭;肝藏血供血之處;心是全身血脈流通的推動器。

先天與後天之氣,都與脾有關,所以脾受損,直接影響其他臟腑運行,由此可見單一的調理,並無法真正意義上的調理好脾臟。

根據髒象學說,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精神意識活動分屬於五臟,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體表裡的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五臟同調,會是調理溼氣,更加完美的調理方法。

最後,希望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祛溼之法,從此不再“明明沒吃多少,肚子還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