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扶貧一線③丨“戶幫戶親幫親,勤勞人不會受窮”

—分享—

记者在扶贫一线③丨“户帮户亲帮亲,勤劳人不会受穷”

4月26日上午,清水村組織部分黨員幹部幫貧困戶打理莊稼。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洞口縣報道

4月26日一大早,張先明就帶領部分駐村幹部和黨員村民,扛著鋤頭、拿著水桶來到田間地頭忙活。

再過幾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了,他們想用這種樸素的方式,來迎接脫貧攻堅關鍵年的這個勞動節。

望得見的收成

這裡是洞口縣山門鎮清水村的三紅柚扶貧產業園。1100畝連成片的柚子樹,整齊劃一地分佈在公路兩側。

昨夜下了一場大雨,掛著水珠的雜草似又長高了一截。大家拿起鋤頭,開始投入到勞動中去。

“現在大部分還沒掛果,除了當初包括買種苗投入在內的兩三百萬元,這兩年請人打理,修剪、鋤草、護苗這些活,如果事事請人的話,每年怎麼著都得花個一二十萬元。”

談起眼前這個扶貧產業項目,張先明忍不住感嘆“不容易”。為了節省成本,村裡和駐村扶貧隊想了很多辦法,組織了很多次集體勞動。

而最初輾轉奔波,反覆考察和權衡,決定從福建引進種苗,盤下這一片土地時,也遭遇了很多困難。

這困難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觀念上的,很多村民不支持,“祖輩都是種菜種田,一下子種上外地來的果苗,承包到戶的土地整成片,到時候果子不好賣怎麼辦?”

另一個是資金上的,張先明說,每株種苗25元,引進8萬株,就需要200萬元,“當時幾乎是傾盡所有家當買下苗木。考慮到果苗成活問題,你還得增加購買量”。

记者在扶贫一线③丨“户帮户亲帮亲,勤劳人不会受穷”

4月26日,清水村部分黨員村民在三紅柚產業基地勞作。

在政府部門和扶貧隊的幫助下,三紅柚產業園建起來了,合作社也成立了,清水村所有貧困戶(包括已脫貧戶)都納入合作社,一夜之間成了股東。

而扶貧立項的過程,也很嚴謹。山門鎮紀委書記李成和回憶說:“當時買回的數萬株大三紅柚種苗,我們都要一株株數清楚,最後成活的有多少株,都要查實。”

因與福建那邊已簽好購銷意向合同,清水村的三紅柚銷路預計比較可觀。“按5元每斤算,一株樹若掛果100斤,便是500元,1萬株產值就是500萬元。”張先明說,產業扶貧的路子走對了,村民就可長久脫貧。

致富:勤勞加方向對路

產業方向明晰,路子走對了,堅持走下去,就會有好收成。洞口縣醪田鎮新平村黨支部書記張華慶對此同樣深有體會。

站在雪峰山下一片500畝寬闊平整的土地上,他說“現在看上去,覺得很舒服”。

1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坡和菜地,到處雜草叢生。

決定往產業扶貧的方向走時,張華慶和駐村扶貧隊一樣遇到了清水村的問題,缺項目,缺資金,缺人力,缺村民支持。

“好在上頭給了好政策,還有市場化公司的種苗和銷售支持。我們馬上組織人力,將村後這一片荒坡和菜地劃入產業發展基地,共有500多畝,牽涉到9個組的村民,我們採取土地流轉的辦法,以每年每畝130元作價,把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

張華慶說,剛開始平整土地時,一些村民也非常不理解、不配合,怎麼辦?“只有硬著頭往前走。我們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成員一家家上門做思想工作,一次兩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

最後終於將9個小組的村民全部說服。

记者在扶贫一线③丨“户帮户亲帮亲,勤劳人不会受穷”

新平村的500畝甜桔基地,看上去視野開闊、非常大氣。

挖土機開進山來,昔日零散的荒坡、菜地被整理成連片的大塊土地,看上去顯得“非常大氣”,扶貧工作隊發現有不少村民開始跑過來看熱鬧。

“春節都有很多人特意跑過來看”,張華慶笑著說,整齊劃一的土地上種上柑橘苗,遠遠望去,“心曠神怡”。

“我們全村有4700多人,152個貧困戶,貧困人口547人,這些人全部拉入到甜桔合作社來,前5年每人享受一定比例分紅,後5年憑自願入股。”在張華慶看來,有了上級和扶貧政策的支持、落實,就有了方向和主心骨,戶幫戶親幫親,“憑著我們莊稼人的勤勞,我相信一定會有好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