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入學難調查:上學難案例層出不窮,幼升小入學為重點

西安入學難調查:上學難案例層出不窮,幼升小入學為重點

洛博瓦力機器人:3-12歲少兒機器人、編程培訓


洛博瓦力機器人:3-12歲少兒機器人、編程培訓

按照學區劃分、免試就近入學是西安市教育局近年來解決幼升小問題的一個基本原則,這其中也明確了公辦學校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主體,公辦學校的學位數應滿足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段學生就學需求,只有在公辦學校學位不足時,民辦學校才接受委託承擔義務教育任務。

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上學難已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項民生難題,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近幾年來,幾乎每年五六月份都是幼升小問題最為集中的時段。

數據


今年幼升小反映問題是去年近3倍

問題類型也更多樣

為了掌握和分析每年幼升小問題所在,以5月1日至6月14日為期限,華商報記者對2016年、2017年、2018年華商報新聞熱線接到的反映幼升小問題的線索進行了梳理,2016年、2017年涉及幼升小有效線索均為30條,今年近90條。因為時間不同,反映上學問題的區域、群體等均發生著變化,在具體表現中的形式也不同。

這三年幼升小入學問題的大致特點:

■2016年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突出,對居住證、居住時長、工作地點等要求不統一,導致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報名登記困難;

2.儘管在西安市購房,但因購房時間太短或者沒有在轄區內工作,同樣導致子女報名困難;

3.西安市戶口,但因工作和居住地發生變化,導致要返回原籍就讀。這一情況和外地戶口長期在西安生活居住的情況相似;

4.因學區劃分調整,原學區房學校發生變更。

■2017年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條件不夠統一,具體要求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導致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報名登記困難;

2.因新建小區較多,開發商承諾的學位房、學區房無法兌現,也存在部分小區因未繳納教育配套費無法享受學位房、學區房的便利;

3.因新建小區較多而新建學校太少,導致學區內學校無法承擔學區範圍內學生入學,致使大量學生被分流無法就近入學;

4.隨著城市拆遷建設加快,部分區域拆遷後長期在外租住,上學問題無法妥善解決;

5.同為西安市戶口,因工作生活關係離開戶籍所在地時間已久,無法返回原籍的現實情況與學區劃分要求返回原籍入學相沖突。

■2018年

1.隨著城市人口增加,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轉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2.學區是按照行政區域劃分,但配套的教育服務卻簡單以區域、戶籍、房產等劃分,導致入學登記出現多重標準;

3.人口流動明顯增加,以戶籍劃分學區的方式,導致長期跨區域居住工作的西安人子女無法就近入學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4.因教育配套服務較差,導致學區房、學位房無法兌現承諾,同時也導致無法就近入學的情況出現;

5.因部分公辦學校相對條件差,使得就近入學與“擇校”現象矛盾突出;

6.拆遷後無法及時回遷導致無法在租住地實現就近入學,同時也存在拆遷前後入學條件不一的情況;

7.二孩政策放開,需要及時更新一戶一人次享受學區內入學的政策。

案例


開發商承諾落空學位緊缺新市民入學難

一樣的幼升小 不一樣的入學難

通過對連續三年來同一時間段華商報新聞熱線收到的關於入學問題的反映進行梳理,發現入學難問題逐年增多,除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這一群體始終存在外,拆遷安置入學,承諾的學位房、學區房無法兌現,開發區與行政區劃分不清晰已表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今年,新落戶西安群體的子女入學、二孩政策子女的問題成了新出現的問題。

記者對今年90條線索中反映的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其中,今年落戶西安的新市民共有15人,涉及幼升小的有8人,另外7人因戶籍變動需要給孩子轉學。

行政區與開發區權責不明

家長屢遭踢皮球

“就是想知道我們到底該屬於哪個區,我的孩子到底被分到了哪個學區,現在被推來推去沒個準確說法,讓人太難受了。”說起孩子上學的事,張先生非常無奈。

張先生原是渭南蒲城人,2010年在未央區和高陵區交界的涇河工業園天正銀河灣小區買了房,2014年戶籍遷入西安。今年孩子要上小學,6月4日去登記,工作人員卻說涇河工業園不屬於經開區,“當時買房售樓部說屬於經開區,落戶也是在涇河派出所落的。”張先生說,按照學區劃分範圍,他們屬於經開區,並拿出學區劃分文件,但工作人員卻說是信息發佈錯誤。

趙先生所住的鳳城九路西安印象小區屬於經開區,但戶口落的是公安未央分局新府路派出所,“我們的學區劃到了未央區高鐵寨小學,但我們去報名,學校說只收未央區行政村的村民子女,不收新開發樓盤業主子女。”趙先生又去找經開區管委會,得到的回覆是:戶口屬於未央區,應找未央區解決。

戶籍地與常住地不一致

回原籍入學面臨尷尬

按今年西安市中小學入學原則,西安區縣戶籍在區縣教育局統一登記造冊。小學新生依據公安戶籍登記,初中新生依據小學畢業相關資料和畢業生登記表登記,按照戶籍所在學區上學。那麼問題來了,常年在城區工作並已在城區購房,或因工作原因租住城區,家中無人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孩子回原籍上學無疑就成難題。

賈女士在國棉三廠工作26年,丈夫也和她一樣生活工作在紡織城,眼看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我住在紡三南區,也辦了房產證。”賈女士說,單位所在區域的學區屬東城一小,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該小學上學,然而,當她去給孩子報名時,卻被拒絕,因為孩子的戶口不在當地,學校建議她到孩子戶籍所在地的學區學校去報名。

原來,賈女士和孩子的戶口都在她老公的老家——灞橋區讀書村,且因為家庭內部的複雜原因,她不得不把戶口留在老公家。“我和老公一直在這裡生活工作,現在卻得把孩子送回去上學,太不合理了。”

賈女士的單位以公對公的形式到東城一小進行協調,但沒有效果,“我自己也去找過學校,但大門都進不去,打電話到教務處,人家還是一樣的說法。”賈女士希望有關部門重視此類情形,予以人性化解決。

楊女士的房子在郭杜摯信櫻花園,想上附近的郭杜小學,但孩子戶籍在長安區興隆街辦,校方和小區物業都說要回原籍上學。“戶籍所在地已沒有房子了,回去上學很不方便。”楊女士說,家裡早都沒人,她和老公工作都在這邊,他們放棄工作回去陪讀也不現實,現在不知該如何是好。

開發商承諾的學位

無法兌現

安徽的宋女士2017年在西安城北秦漢大道與北辰大道十字處的一小區交了首付,當時開發商承諾可以進入附近的小學,購房合同上也寫明瞭帶有學位。孩子今年即將入小學,現在開發商毀約,讓再交10%房款才能入學。

宋女士想不明白,合同上並沒有說要補交房款才給學位,而且從今年過年到現在數月過去,小區一直處於停工狀態。“學位和房款沒有必然關係,而且我娃的戶口在安徽,補交10%的房款,開發商真的就有本事給安排上學嗎?為了上學買了房子,結果問題沒解決,只有鬧心。”宋女士說。

孫女士2014年在西部大道一小區買了房子,當時開發商承諾不需要把戶口轉到這裡,就可以上小區裡的學校。今年她的孩子準備上學時,卻被告知必須將孩子戶口從沙井村轉過來。由於自己家是城中村戶口,牽扯拆遷賠償,現在並不能把戶口轉到這裡,孫女士質疑開發商欺騙性售樓。

教育配套建設滯後

學位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的相對滯後,是歷年來上學難始終存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隨著城市建設加快人群居住集中,學位不足現象更加嚴峻。

何先生是大寨路楓林華府的住戶,科技路以北、昆明路以南共有近20個小區,劃的學區是日化子校,然而這個學校特別小,資源嚴重不足。周邊數個小區近5萬戶居民,只有這一個學校,全校每個年級只能招一個班,也沒有操場,基礎設施差,入學很困難。“雁塔區教育局和高新區教育局都到小區協調過,但未能解決問題。”何先生說,早在購房前,周邊兩個小區的土地規劃上都預留有教學用地,“這兩塊地分屬雁塔和蓮湖,合建學校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現在一直空置著,真擔心被用於其他開發建設。”何先生表示,他們購房時以為可以享受高新區的教育配套,“但實際上學區歸劃由雁塔區負責。”對於何先生關於教育用地的說法,記者瞭解到,2007年土地規劃的確顯示屬於教育用地,至於後來是否改變用途以及為何遲遲沒有開發的情況並無從瞭解。

王女士反映,科技路與丈八北路十字西南角的復地優尚小區、銀領小區、東方米蘭小區、天朗藍湖樹等四個小區都屬於高新區範圍,“我們買房時也是希望能享受到高新區的配套服務,但在劃分學區的時候就被分到魚化小學,這所學校的條件明顯有限,根本容納不了這麼多人,孩子就近入學根本無法實現。”

程女士在未央區買房,劃的學校是東前進小學,可報名時學校說她戶口是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的,得回原籍。程女士表示,據她瞭解,按政策並沒有說秦漢新城的不能入學,在與未央區教育局的交涉中,工作人員也承認沒有依據,最後她瞭解到,孩子不能順利報名的真正原因是學位太緊張。

新西安人子女

入學轉學有困難

李女士2012年在西安買的房子,但因房子被法院查封一直無法辦理房產證和落戶。今年5月李女士把孩子戶口從榆林落到鳳城二路的集體戶了。眼看9月開學,想在鳳景小學上學,但諮詢後學校不給報名,因為戶口不在學區。

李女士說:“當初選擇在西安買房,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學上,想著西安教學質量高。結果因為開發商的問題,只好給孩子落了集體戶,但是報名登記的時候集體戶又不受理,簡直讓人頭疼。”

王先生原戶口在楊凌,今年5月學歷落戶到西安,尚未買房,暫落戶籍在廣安路甲一號集體戶,屬於滻灞生態區管委會轄區內的辛家廟派出所。目前暫時居住在祥和居小區,該小區屬於未央區行政區劃內。今年9月孩子上小學,王先生開始幫孩子找學校,卻被滻灞生態區管委會和未央區教育局“踢來踢去”,以至於跑了很多天都沒有結果,王先生頗為無奈:“我們到底該屬哪個區,我的孩子又究竟該屬於哪個學區?”

張女士以前的戶口在碑林區,去年入住曲江一小區,但因為小區暫時無法落戶,只好給孩子找到稍遠一點的學校上一年級,“現在我們的戶口落在了曲江,按照房戶合一、就近入學的原則,孩子就可以轉學回到學區內上學,但是諮詢過曲江新區管委會和學校後被告知,目前學校學位有限,需要等待調配解決。學校資源應該在小區建設之前就規劃好,為什麼沒有提前規劃和調研,而是等到人來了才想辦法彌補?”張女士質問。

回遷房多年未建成

無法返回原籍入學

家住西安城西的李女士介紹,她和孩子的戶口在蓮湖區一城中村,他們所在戶籍地已拆遷四五年了,一直沒有回遷安置,現一家人在丈夫戶籍所在地灞橋區生活。今年孩子面臨上小學的問題,但諮詢灞橋區之後,被告知孩子必須返回原籍上學。可他們返回原籍,根本無法正常生活,多次聯繫灞橋區教育局均沒有得到回覆。

與李女士的情況有些類似,張女士原是長安區郭杜街辦一村村民,隨著村子拆遷安置,所屬的社區被劃分到高新創匯社區。孩子今年要上小學,前往社區諮詢被告知因為拆遷後移交工作沒有完成交接,需要在原村辦小學登記報名,可是原村已拆遷,根本無法正常生活。

分析

入學難

到底難在哪兒?


教育資源調配難、學校配套跟不上

是主要原因

隨著寬鬆的戶籍新政,更多的人湧入西安。西安今年“幼升小”、“小升初”人數劇增,華商報記者調查發現,西安多個區今年的入學需求都超過預計,學位空前緊張。在開學前新建學校是來不及了,那麼,教育部門如何保證這些學位呢?

老城區學位空餘

新城區學位緊張

記者瞭解到,2017年,雁塔區幼升小入學人數為21060人,2016年為19000人。考慮到西安的“戶籍新政”,落戶門檻降低,雁塔區教育局預估今年的小學入學人數可能漲至2.2萬人左右,而截至5月中旬摸底時,需求已增至2.4萬人。

未央區在前期統計裡,今年幼升小預報名人數已超過7500人,比2017年多3000人左右,隨著七八月份新增落戶人口增加,數字可能還會上漲。最近,未央區教育局正在全力解決學位問題。

記者從灞橋區教育局獲悉,截至今年3月31日,灞橋區新落戶人員子女0~18歲有3860人,幼升小需求有12278人,相比去年,增加約千人。灞橋區除了擴大班額,每班由45人擴至55人,還將增加班級數量。同時,逐步新建、改擴建學校。

有的區縣學位需求激增,但有的區縣學位問題並不突出。記者梳理了今年5月和6月關於入學難的熱線發現,反映碑林、蓮湖入學難的熱線很少。這是為什麼呢?

一區縣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分析:“城牆內建築規模受限制,人口容納度也就受限,新落戶人員很多都在新開發的城區安家”,致城區成為“空心菜”模式。記者從公安部門得到的數據是,截至今年5月30日,西安共落戶45萬人,其中雁塔、高新佔了三分之一。落戶數據也證實,新增的人口更多地聚集在雁塔、高新、曲江、未央、經開等地,蓮湖、碑林、新城新落戶的人相對較少。

“碑林、雁塔入學人口少,有的班甚至只有30~40個孩子。”這名教育局的工作人員說,儘管新區域學位嚴重緊缺,但老城區的學位沒法給新城區的學區使用。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建議,上級如果能通過協調,把老城區空餘學位給學位緊張的區域勻一些,學位緊張的區域就能鬆一口氣。

區域劃分調整

教育配套未同步調整

此前,昆明路有一段學區屬於蓮湖區,後來重新勘定學區界線後,劃至雁塔區管轄。類似的情況還不少,以前建工路、沙坡附近等青龍寺以北的孩子都在碑林區上學,現在就要去雁塔區上學。

雁塔區一小學的校長說,最早以前,青龍小區業主的孩子們是在碑林區鐵五小上學,青龍小區的配套用地當時批了一所中學,現在改成鐵一中分校。以前是碑林承擔青龍小區子女就讀問題,現在劃歸雁塔區,過去坐不滿的西影路小學,現在一摸底生源就超了。因為生源划過來了,但原來負擔這些孩子的教育設施仍在碑林區。

如果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源劇增的情況,最重要的是得有配套教育設施,“只能由市一級的部門進行協調,移交配套教育設施,這才是真協調,光拿文件協調不頂用,沒有配套設施,都是‘白說’。”這名校長說。

生源增多

學校配套未跟進

學生增多,那師資力量能跟上嗎?一區縣教育局基教科的工作人員說,只要學校蓋起來,通過社會招聘就可以解決師資問題。也就是說,比起師資力量,教育場所才是更大的難題。

城區教育部門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一直在尋找能作為教學用地的空場所,盡最大可能來接納學區內的生源。據瞭解,今年,經開、未央、雁塔生源是最多的,長安區的學位也很緊張。

開發商鑽政策空子

配套教育設施跟不上

隨著西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建小區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陝西省實施意見明確,市、縣、區政府要按照城鎮居住區戶數在4000戶及以上配套建設一所小學(含棚戶區改造項目),初中相對集中的規定統籌義務教育學校建設。

知情人說,有些房地產商通過各種手段拖延配套學校建設,配套用地拿到手了,但並沒有當即建起學校,這也無形中增大了西安市的入學壓力。

西安一教育工作者王學智(化名)質疑,沒有超過4000戶的小區,是否也應該有配套教育用地?“有的開發商會鑽政策的空子,你建3900戶,不夠建一所學校。那周圍如果有4個3900戶的小區,都不蓋學校,這近1.2萬人的子女怎麼上學?”而且,建在一起的幾所單獨的小區,在規劃過程中,預留出來的教育用地應該集中在中間一處,“這邊留一個角,那邊留一個角,這樣的預留用地無法綜合利用。”王學智說。

另外,有的新建小區在配套教育設施時,只配套幼兒園,小學問題卻不涉及,“孩子們不可能永遠上幼兒園,規劃部門應該負起責任,按多少人口應該配套什麼樣的設施科學規劃。”

回應


教育主管部門

將統籌協調安排

調查中,針對各類小升初入學難的問題,記者分別聯繫了轄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

根據教育部門的規定,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不超過50人,雁塔區教育局為了解決激增的學位需求,今年班額將從規定的45人擴至55人,以此來接納更多學生。雁塔區教育局基教科工作人員說:“並不會出現孩子沒學上的情況,這點雁塔區做得相對成熟,只要學生有雁塔的戶籍,戶口上有‘雁塔區’三個字,雁塔區都會解決學位,這包括開發區的孩子。前期將摸底的通知張貼在了每一所學校的門口,就是希望每一位有需求的家長能看見,而且摸底的基數里,也沒有把開發區的孩子排除在外。”

未央區教育局在保證符合條件的學生入校也有一套做法,通過對往年入學熱點地區進行調研,參照2017年學區劃分方案,對熱點學區進行了微調。同時,分批次登記接收學生,對於學區範圍內入學兒童數量超過學校接納能力的,學校按照招生程序招滿後,其餘學生登記造冊上報區教育局,由教育局根據全區學位情況,按照相對就近原則統籌安排。

對於滻灞、經開戶籍人口子女面臨入學難的問題,未央區教育局稱,經開區和滻灞生態區對本轄區符合條件的人員進行登記並在轄區學校合理分配,分配容納不了的,可會同未央區教育局統籌協調。

同時,據記者瞭解,6月14日開始,經開區也已對各類入學難問題進行了補充登記。

破題


兩個辦法破解

開發區行政區上學扯皮

在近日華商報新聞熱線反映入學難的問題中,最熱的就是開發區與行政區權責不明,相互推諉,讓市民弄不清自己到底該屬於哪個區,孩子究竟被分到了哪個學區。

日前,西安市某開發區一名部門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深層次剖析了這一問題的根源所在,“西安各開發區設立之初,是不設教育功能的,用當時的話說就是‘輕裝上陣,超常規發展經濟’,所以一般開發區管委會並未設專門的教育局,而是成立社會事務局或公共事務局來代管。但隨著開發區的發展,管委會也不可避免涉獵一些社會事務,教育權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社會事務。”

該負責人介紹,2013年,西安市提出要用5年時間在西安各開發區建36所學校,從那時起,各開發區在教育方面開始有了一定的職責權限。然而由於開發區機構設置的先天缺陷,學位的分配、學區的劃分仍由行政區教育主管部門來行使,“就是說,我們開發區就算建了學校,還是要受行政區教育主管部門的業務領導。”他表示,經過短短几年發展,開發區所建學校遠遠不夠,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學位全員接納開發區內的適齡兒童。而開發區和行政區交叉區域的教育權分管是原住居民由行政區管,外來新市民由開發區管。再加上一些原住居民在開發區買房等複雜情況的出現,造成諸多問題,行政區內老牌學校生源不足、學位充裕,開發區辦學校卻難以滿足入學需求,此時學生就需要向行政區學校分流,“開發區要出錢向行政區買學位。”該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認為,就目前情況下,要解決行政區與開發區之間的這類問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開發區買斷行政區老牌學校或是全部移交行政區管理。”他表示,現在的行政區個別學校由於辦學不夠靈活,導致家長不願選擇,造成學位剩餘。開發區有資金,可以買斷這類學校,獲得完全自主的教育權,可以投資壯大師資力量,修繕校舍,把學校辦好,讓它們煥發新的活力,而全部移交行政區管理則也是為了方便統一調配。第二種就是由西安市政府主導協調,開發區行政區各司其職,共同解決問題。“其實就是開發區在建設和投資上出力,而行政區有人脈資源,有地域管轄優勢,就完全掌控教育權,兩者默契配合,避免相互推諉扯皮現象。”他解釋。

該負責人透露,關於整合開發區與行政區的教育資源早在去年就有過調研,但至今沒有新進展。

建議


政府牽頭主導

釐清職責 跟進教育配套

今年作為西安教育改革之年,有更多的矛盾衝突,涉及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教育工作者們既在觀望,更在研究(由於專家學者多在教育體系內,記者採訪時未涉及單位及姓名)。

入學切勿一刀切

要有一個過渡緩衝期

西安的教育已到了必改之年,西安市教育局“一把手”到位後,能看到西安市委、市政府給予新的領導班子很大的支持,也就是這種力度,讓百姓看到了希望。但在學區的劃分、學校的歸屬地方面,時間倉促調研還不完善,需要一段時間來緩衝。有時令行禁止並非一定是對的,一刀切也未必是好的。千萬級人口的大西安,對於學生上學的一紙文件,很難管理得面面俱到,但對於家庭來講,卻是百分之百的大事。今年,各行政區域交界處學生入學難,矛盾突出,就是一個很好的警鐘。

在行政地域之間的緩衝地,家長如何選擇學校,學校如何選擇學生,需要一個緩衝時間段。在談到這個緩衝時間段時,該專家稱,根據他的經驗,三年比較適合。在這三年裡,行政區之間可以根據每年孩子上學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在孩子上學方面,涉及的戶口、房產、就近原則等政策一定要靈活使用,這樣,家長也就沒必要驚慌。

行政區域接壤處職責確定

宜早不宜晚

西安上學難為何集中在高新與雁塔交界處,經開、滻灞與未央交界處?

根源在於老的行政區與新的開發區建校的方式不一樣。老行政區域,公辦學校或原來的子弟學校較多,而開發區多以民辦學校為主。開發區將建校責任推給了開發商,公辦學校少,民辦學校多,過度市場化後,形成了上學貴、上學難。

未央與經開接壤處,交界線長、涉及面廣,在教育、衛生等百姓基本需求方面,經開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善,需要得到未央的支持和幫助。隨著經開區的經濟發展和基本設施的不斷建設,這個局面在慢慢改變,但短時間內很難破局。

未央和經開行政區劃分,多數都是以公路為座標。在交界處,一條馬路將一個小區劃分成兩個不同的區域。這樣一來,一部分業主的孩子到未央轄區上學,另一部分業主的孩子就得到經開轄區就讀。按以往的建校範圍,勢必造成同一個小區業主的孩子,一部分離校近,一部分離校遠,孩子和家長都有意見。

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來講,就是在行政區域劃分時,調研不夠,政府相關部門沒有應急預案。

該專家指出,特別是有爭議的小區,不能搞一刀切,需要一個過渡時間。孩子上學是大事,確保每個孩子義務教育階段有學上是底線。行政區之間的教育部門為了少收孩子或不收孩子,在爭議地段相互推諉,造成了學難上的緊張局勢。這種緊張局勢隨著時間推移就會增加、升溫,給政府形象造成了不好影響。

專家建議,對於爭議地區,先接收孩子報名,涉及教育部門再協商解決,實在無法解決的,可以由西安市教育局出面協調。行政區域接壤處職責確定宜早不宜晚。

“民辦”太強

公辦顯得弱

高新區“入學難”話題由來已久,今年學區劃分後,原來小區遺留下來的學區房、學位房;雁塔與高新行政劃分重疊管理區;新西安人才引進等原因,造成了今年高新區入學難特別突出……用高新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話來講,今年高新區入學問題較往年更難。

造成高新入學難有多方面原因,兩個主要原因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重視。其一,市民口中的高新難入學,其實指的是高新第一小學、第二小學、第三小學、高新國際學校這四所教學質量高卻難入學的民辦學校。反觀周邊多所公辦學校,雖然硬件設施比較完善,卻在教學質量上難以與之媲美。而另一個原因是高新有其特殊性,作為西安經濟引擎的高新區並不是獨立的行政區域,它的社會公共服務,至少在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務匹配不齊全,形成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因為牽扯諸多利益,高新區和雁塔區每年都想下決心改變這個兩管而又難管理的局面,但每次都是決心大、行動小,以致現在一年比一年難解決,而這種狀態需要上一級部門協調統籌才能解決。

來源:華商報記者 李小博 楊德合 佘欣 卿榮波 魏光敬 採寫 攝影 鄧小衛 部分配圖來源網絡

洛博瓦力機器人:3-12歲少兒機器人、編程培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