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供應鏈,必須從這10點入手

運點點導讀:供應鏈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知曉。供應鏈對於物流企業來說,絕對是重中之重。供應鏈架構的思想,不僅能夠用於供應鏈的整體規劃,也同樣適用於局部優化。但問題是如何優化供應鏈是很多企業無從下手的,到底我們該從哪幾點去優化供應鏈呢?

優化供應鏈,必須從這10點入手

“問題層”

手法①:瓶頸定位

工具:問題描述5W1H、TOC約束理論

要點:問題常常是供應鏈上的瓶頸。我們可以使用TOC約束理論的相關工具對瓶頸進行精準定位並嘗試解決。TOC的工具方法很多,其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工具體系,例如TOC聚焦五步驟、DBR模型等。值得一提的是,TOC理論通常會搭配精益思想理論對問題進行研判和解讀。雙劍合璧,往往威力巨大。對於TOC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定位清楚後,可以在第二層“三流一軸”層中尋找解決方案。

“三流一軸”層

手法②:實物流規劃

工具:推拉結合、延遲策略

要點:實物流規劃的核心是解決實物流轉過程中所出現的錯配問題。例如:推拉結合是客戶期望交付期與供應鏈可實現交付期之間的平衡決策;延遲策略是定製化需求與標準化流程之間的平衡決策。諸如此類問題,都在實物流規劃中進行解決。

手法③:資金流規劃

工具:現金週期規劃、供應鏈金融

要點:資金流規劃主要解決的是供應鏈上資金在時間上錯配的問題,因此首先需要對現金週期進行計算。對於錯配部分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目標是實現正的現金流入。對於資金錯配導致資金缺口的部分,可以考慮使用供應鏈金融工具。

手法④:信息流規劃

工具:信息協同平臺、內部協同S&OP、外部協同CPFR

要點:內部協同是能力基礎,外部協同是能力拓展,為此需要部署統一的流程。無論是S&OP還是CPFR,其名稱都不重要,關鍵是理解並運用了它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論,來搭建信息協同平臺。需要注意的是:流程的建立優先,IT系統需要服從於流程。

優化供應鏈,必須從這10點入手

手法⑤:時間軸規劃

工具:L/T分析

要點:時間軸規劃是一個輔助性手法,是在做②實物流規劃、③資金流規劃、④信息流規劃時必須同時考慮運用的方法手段。其核心在於:在時間座標上,把各項事務定義規劃清楚。涉及到實物流,體現在推拉結合規劃中的時間維度;涉及到資金流,體現在現金週期規劃中的時間維度;涉及到信息流,體現在協同計劃三級體系中的時間維度。

“五化層”

五化即⑥數據化、⑦可視化、⑧簡化、⑨標準化、⑩自動化,它們之間是逐層遞進的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目標。沒有實現數據化,可視化就無從提起;沒有很好的可視化,簡化就無從下手;沒有做簡化,標準化是在浪費時間;沒有標準化,自動化很難取得規模效應。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彼此支撐!

手法⑥:數據化

工具:數學建模、運籌學、大數據、機器學習、仿真等

要點:數據化,即通過數據分析來進行決策。數字化時代,這些工具發揮的作用與日俱增,尤其是在預測、計劃、庫存優化、網絡規劃等領域都有巨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數據化的基礎是數據的獲取和數據的結構化。數據決策本身並不是最難,難就難在如何收集數據和將其結構化。

手法⑦:可視化

工具:VAT、IT系統、物聯網等

要點:可視化有三個層次,首先是可見,其次是準確,最後是可追溯,這被稱為VAT原則。流程搭建必須圍繞VAT,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通過IT系統進行固化,並通過物聯網相關的技術手段進行優化。

優化供應鏈,必須從這10點入手

手法⑧:簡化

工具:流程再造

要點:對於流程再造來說,簡化(Simplify)是目標。在簡化之前,還有三步可以做,分別是:取消(Eliminate)、合併(Combine)、調序(Rearange),它們被稱之為ECRS。供應鏈上的流程再造,是圍繞鏈條上的各個拓撲網絡進行的優化。

手法⑨:標準化

工具:流程標準化、工具標準化、設計標準化等

要點:通過標準化實現統一,從而獲得最優秩序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標準化和個性化永遠是一對矛盾體,供應鏈管理就是在這兩者之中尋求平衡解。而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標準化來實現個性化,典型的例子是大規模定製:流程標準、部件標準,但產品個性、服務個性。

手法⑩:自動化

工具:設備自動化、軟件自動化、流程自動化

要點:從設備、硬件的自動化到軟件、流程的自動化,自動化工具已經出現在供應鏈的各個角落。但是自動化的實施需要站在全局的觀點,而不是解決局部的問題,這是TOC理論的核心要點。站在全局角度思考,瓶頸在哪裡?自動化是否能解決瓶頸問題?否則自動化就是在浪費資源。這就又回到我們十大工具的起始點了:手法①瓶頸定位。

行業交流,添加公眾號:運點點(ID|transpop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