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在水泊梁山108将中,鲁智深和武松是唯二两个具有佛性的人。但由于各自经历的不同,鲁智深在这人世间的走了一遭,看尽了尔虞我诈、机关算计,未染烟尘,最终立地成佛。而武松的经历,则更贴近我们的平凡生活,十回的笔墨,写尽了武松的心路历程和人格变化。在一路的摸爬滚打中,他受尽了爱戴,也受尽了嫉恨;走过了大喜大悲,也看尽了大是大非,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来回纠葛中,最终大彻大悟。

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武松第一次出场,是在柴进庄上,遇见了宋江。此时的他正害疟疾,挡不住寒冷,被宋江这一惊吓,突然病好了大半,听闻是宋公明,纳头就拜,还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地道来。

命运待武松可谓是不公,他自幼失去父母,只由残疾的哥哥抚养长大,这造就了他刚烈的个性和强烈的自尊。在清河县时,因与人起了冲突,便失手将其打死(昏),逃难在柴进庄上,又因为其刚烈,而被庄客诋毁,进而被柴进所疏远。

这时的武松,是一个稚嫩的小弟形象,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一番作为之时,可偏偏是这般窝囊模样。究其缘由,自然是从小在哥哥的爱护下长大,没有经历过太多风浪,既不能独当一面,又没有对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判断,少年意气浓重,干净地向一张白纸。

他崇拜像宋江这样,在江湖上呼风唤雨,声名显著的人,并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如宋江一般,威震江湖。而得见宋江后,宋江的大方和意气,很快将他折服,不仅与他结为兄弟,更是将宋江当成自己人生的标杆。

而在回乡的路上,武松迎来了他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景阳冈打虎。打虎之后的武松突然成了万人敬仰的英雄,备受爱戴。此时他的行事作风,无不透着宋江的影子:与人和善、仗义疏财。随后,他又在阳谷县遇到了自己的亲哥哥武大,过上了一段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但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一次短暂的外出办差,回来却是天人永隔。经过这段时间的锤炼,此时的武松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于世事的看法,简单直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这是武松第一次杀人,但他却做的有理有据,在诸位街坊高邻的见证下,写下供词,证明他并非乱杀无辜。除了首恶西门庆和潘金莲,他没有再多杀一人,即使是始作俑者王婆,他也是将其扭送县衙。

他本可以在杀人后逃走,但却选择了自首。哪怕是刺配孟州,他也没有怨言,没有半分半毫的犹豫,更没有一丝对于命运的愤恨。这样刚直的心性和对因果的执着,纵观全书,也只有鲁智深一人可比。因为此时的他仍然相信邪不胜正,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公平的。

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但是,对于武松来说,这纷杂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十字坡,张青和孙二娘这对不打不相识的兄嫂,向武松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只要他点一点头,便能干掉那两个押送他的公差,去往不远处的二龙山上,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

落草上山,还是去往牢城营中充军,尽在一念之间。但就如诗评所言:须知愤杀奸淫者,不作违条犯法人。他选择了拒绝,继续前往孟州,为自己的过往做出救赎。

来到孟州后,醉打蒋门神是武松又一个人生中的灿烂时刻,他帮助施恩,却并非是感施恩的厚待,而是不忿蒋门神的恃强凌弱。

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然而这次灿烂过后,迎来的,却是他一生的至暗时刻,他对于张都监的感恩和钦慕,换来的却是栽赃和陷害。坐实了偷盗财物的恶名,脸上也刺了金子,从人人仰慕的好汉,一瞬间失去了所有,变成了贼配军。

可即使到了这个程度,蒋门神张都监等人,却还不放过武松,他们派人在飞云浦截击,务必要致武松于死地。为了活命,他只有选择杀人。

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当将四个来人全部杀掉之后,武松陷入了迷惘当中。于是他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

没有人知道在这半响中,武松心中产生了如何的变化,经过了多么激烈和复杂的斗争。

从柴进庄上的冷遇到在江湖上呼风唤雨,仍要避祸跑路的宋江;从打虎成名的景阳冈,到哥哥那普通而温馨的炊饼店;从报仇雪恨的狮子楼,到张青孙二娘所在的十字坡;从快活林再到都监府;从孟州牢城再到这飞云浦。

他的简单和率直,得来的却是欺骗和背叛。他以为命运给了他所有,但命运却很快把这一切迅速拿走。

在这半响的思索中,他不再相信善恶因果,更不相信公平良善,更多的,他想到了张青曾展示给他的人头串珠和闪着寒光的戒刀,和遥远的二龙山。

在萧瑟的飞云浦上,一时间怨恨冲天。

当他调转身来,一步步走回孟州城时,那个侠肝义胆、一身佛性的武松已经不复存在,他在地狱中走过一遭,又爬了出来,从此立地成魔。

回到孟州后,他再也没有了善恶和是非观念,将蒋门神、张都监一家,连同那个养娘玉兰,杀得一个不留,方才“心满意足。”

杀完人后,他还意犹未尽,在墙上狠狠地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

飞云浦上踌躇的半晌,改变了武松一生的走向,从此杀人入魔

而那身彷佛前世注定的行者皮囊,却完全没有留住武松的慈悲心肠,蜈蚣岭上,第一次以行者出世的武松却恶向胆边生:“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

从此,他开始乱杀无辜,也从此走向了入魔之路,和梁山众人,再无多少差异。那只戒箍和行者衣装,只剩虚妄。

十个章节又是一轮回,在武松的故事即将落幕之时,他再度遇到了人生的启蒙者宋江。宋江似乎觑见了武松的变化,除了苦口婆心的劝诫之外,别无他法。

转眼数年而过,再见武松,他已经失去了臂膀,梁山数年,该杀的不该杀的人,他杀了无数,所谓兄弟豪杰,死的死去的去,而宋江那一套兄弟意气,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权力交替和招安之中,在武松心中,磨灭了个干干净净。

前有人生百态历尽,后有鲁智深坐化而去。人生至此,该看的,该得的,不该看的,不该做的,武松全部走了一遭,最后形同废人。在阅尽了人世所有的是是非非后,在这最后一念之间,武松幡然醒悟,方知从前不是我。

最后,他终于放下屠刀,在六安寺真正的出家为僧,应了头上这一只戒箍。

许多年后,在青灯古佛畔再回首,武松会不会想起那个晚上。那个满腔愤恨的青年立在桥上: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