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實用的讀書方法論》讀書筆記十二——高級讀書方法之核心要義

2019年4月24日清晨,4:57起床開始讀在下千城《超實用的讀書方法論》專欄第十二講。這一講進入到“高級讀書方法篇”,也就是普遍認為最實用、也是各路大咖使用最多的讀書方法——主題閱讀法。

這篇文章,千城認為是這個讀書方法論裡最有價值的文章之一。

因為篇幅較長,讀書筆記分上、下兩講進行介紹,這是該講的上一部分。

對於本講內容,涉及的知識點較多,為了方便條理清晰的閱讀,千城列了個大綱:

01、 什麼是主題閱讀?

02、 為什麼要學習主題閱讀?怎麼打造個人知識體系?

03、 主題閱讀的六個步驟。三十天,十本書,一個主題。

04、 主題閱讀實戰經驗。

《超實用的讀書方法論》讀書筆記十二——高級讀書方法之核心要義

01

什麼是主題閱讀法:就是針對一個主題,或者圍繞某個領域,進行“集中式、轟炸式、地毯式”的閱讀。想一年讀100本以上的書,沒有不用這個方法的!

這是所有讀書方法中最複雜、最系統、最高層次的一種,也是各路讀書大咖們最愛用最常用的讀書方法。這個方法能夠快速把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搭建起來,讓閱讀者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如果把看一本書比作是搭建一座車站,主題閱讀就是建一條公交路線,這條路線把幾十個車站都串聯起來。主題閱讀可以一次看到目標領域的全貌,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短期內系統的學到一種技能,搞清楚一個方向。

千城說他在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方法的時候,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每年的閱讀量,從五十來本,直接躍升到二百本以上。在他所知的讀書方法裡,還沒發現比主題閱讀更高效的方法!

《超實用的讀書方法論》讀書筆記十二——高級讀書方法之核心要義

02

為什麼要學習主題閱讀法

主題閱讀的目的,是搭建知識體系。而搭建知識體系,我們必須搞明白學什麼,怎麼學。

我們能從哪裡獲得知識呢?這裡千城特意加以說明,是獲得知識,不是信息,也非數據。知識是我們可以實踐、可以學以致用的;信息和數據,雖客觀存在,但不一定能為我們所用。信息無處不在,而知識的獲取,我們有一個篩選的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三類渠道:

第一類,是書籍。從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來說,書籍仍然是獲取知識最有效的渠道之一。通過對書籍的閱讀,我們可以快速掌握到某個領域的知識。可以說,只要是公開發行出來的書籍,多少都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第二類,是網絡媒體。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各類媒體、平臺。像哈佛商業評論、三聯生活週刊等,裡頭有很多有質量的乾貨文章,非常優秀。而今日頭條裡面的優秀作者,只要你關注到了,他們文章的品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三類,線下與線上課堂。包括傳統的課堂,新興的雲課堂等。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用像以前那樣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地遠赴他鄉求學。一臺電腦或手機在手,天下課堂,任我們遨遊。

當然,除了這三大類,還會有別的渠道。但我們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就會發現自己在知識上的欠缺。這個欠缺,有時是發現自己曾經所學的知識,大都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是一場漫長、又趣味無窮的戰役。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主題閱讀,要有目標、有組織、有計劃的讀書,要相對科學嚴謹的構建我們自己的知識框架,讓曾經的碎片知識進入到這個系統框架,讓這些碎片化知識找到組織。

《超實用的讀書方法論》讀書筆記十二——高級讀書方法之核心要義

03

怎麼樣進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有什麼方法呢?在千城多次提到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中,給出了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找到相關章節。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重點,而不是你正在閱讀的書的全部。

步驟二:引導作者與你達成共識。要能找出關鍵字,發現他是如何用這些字的。這時就是由你來建立起共識,而不是你跟著他們走。

步驟三:釐清問題。找出作者的關鍵句子,從中逐步瞭解作者的主旨。在主題閱讀中,我們也得建立起相應的主旨。

步驟四:界定議題。對一個問題通常都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再根據作者的觀點來分類。

步驟五:分析討論。回答所讀的這本書在說些什麼?是如何說明的?這是真實的嗎?這與我有什麼關聯?

儘管如此,千城認為,這幾個步驟說的還是有點虛,在具體操作層面,有一定難度。接著,千城按自己的體會,以“演講能力”為題舉例來做了說明,目的就是說想系統地學會演講,如何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

《超實用的讀書方法論》讀書筆記十二——高級讀書方法之核心要義

下面分六步加以說明。

第一步,建立書單。

找百度。在百度搜索框輸入“演講能力書單”,就可以查看到很多大咖們推薦的書單。找出大概五個書單,然後根據書單找出他們有重複推薦的書名,這些書就是應該重點去閱讀的書單了。

找豆瓣。對於不重複的書單,我們看著書名好像很喜歡,但又拿不定主意,這時就可以去豆瓣查看評分。評分高的一般都是好書,得分7.5分以上的書,都值得去看。

問大神。網上每年讀100本、200本,甚至300本的大神大咖大有人在,提前找到一些這樣的人,在需要購書時,虛心、禮貌的多諮詢請教這些大神大咖們,說不定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書單。

選擇制定好書單後,就可以通過當當、京東以及實體書店買新書了,一般來說,噹噹和京東相對於實體書店,有一些價格上的優勢。

買書的另一個途徑是在多爪魚舊書平臺購買,價格實惠,但不一定齊全。

另外,現在通過網絡購買電子書也很方便。不過我本人的感受,還是喜歡閱讀紙質書。

第二步,快速閱讀。

這裡頭就有方法了。書籍到手後,不要趕急趕忙的翻開就讀,而是制定一個閱讀計劃。千城建議,假如書單是十本書,就選出三本,先以精讀加通讀為主。因為我們剛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不管先前有什麼認識,也不一定是對的或者全面的,這時最重要的第一步,其實是需要由瞭解到熟悉,通過對三本書的精讀和通讀,先實現由入門到熟悉。後面的七本書,可以加快速度閱讀,重點尋找前三本書中沒有涉及的內容,或者沒有講透的知識。

比如演講類的書,百分之百都會講到著裝、儀容、身體語言等內容,如果前面三本書已經很好的講過,後面的七本書遇到這些地方時,就可以快速略過。這麼讀下來,看起來是十本書的數量,原以為需要三個月或更多時間才可完成的事情,結果一個月甚至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這是經過實踐多次證明了的,很多人都可以一個月讀完一個主題的10本書,是很多人,很多很多人!

第三步,建立核心問題的框架。

快速讀完這些書後,一個主題知識的框架就樹立了基本的雛形。這裡千城說到,這個框架可以用思維模型的方式進行構建。

比如5W2H模型。什麼是演講,誰需要演講、演講有哪些內容可以去學習、在什麼地方使用有效,要怎麼做,要如何去實現。知道了這個方法後,就能從一堆演講書裡頭挑選到需要的內容了。

再比如,5Why模型,為什麼演講要注重著裝打扮。為什麼男士不一定非要穿正裝。為什麼不打領帶,有時候衣服敞開比打領帶要好看。為什麼要把外套的口子解開,而不是閉合。為什麼白色襯衫比其它顏色的襯衫好、更容易獲得肯定?這樣連續多問幾個主題,我們就必然對知識點也會有更新的認識,理解的深度也會多很多。

(讀書筆記剩下的部分,會在今晚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