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眾所周知,自閉症因何而起,醫學界至今沒有答案。

但我們仍無法阻擋坊間對自閉症成因的各種假設和猜測。一些學者曾認為自閉症是由疫苗父母教養等後天因素導致,不過這些說法終在科學的發展下不攻自破。

近期,“大米和小米”編輯在網上發現了一種由北京大學某師生團隊提出的新假說:自閉症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這一團隊認為,自閉症或許與依戀相關的創傷有關,並且提出自閉症的干預工作要遵循創傷治療的原則,不直接處理孩子的自閉症症狀(如社交障礙,語言障礙,情緒問題等等),主要幫助自閉症兒童重建與其父母的依戀。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這種假說獲得了一部分人的認同,某機構甚至針對該假說推出了相關的干預課程。

但,這種將自閉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劃上等號的猜想是否合理?兩者間有無根本差異?

帶著這些疑問,“大米和小米”編輯採訪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杜亞松,以及參照國內外專業文獻,對此進行一次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01

自閉症≠創傷後應激障礙

當聽到我們的提問,杜亞松明確回答:自閉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

在主流的現代醫學理論中,這兩者其實非常容易區分。自閉症是先天的神經性發育障礙,而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以下簡稱PTSD)則是一種後天獲得的焦慮症。

根據《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10版修訂本》(ICD-10-E)中的解釋,創傷後應激障礙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失調產生的後遺症,而非病患原本心理狀態就有問題。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兒童與成人遭受變故後的PTSD表現相差甚遠。

大部分青少年或成年的PTSD患者通常會情緒緊張和恐懼,極易激動,反覆痛苦地回憶起創傷性事件,並且可能出現社交障礙和睡眠障礙,有的患者還會表現出強烈的自責情緒,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但幼年PTSD患者大腦發育不夠成熟,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較弱,所以可能無法準確自己的感受和噩夢內容,創傷性應激障礙在他們身上可能表現為出現睡眠障礙與情緒障礙。並且他們可能會通過反覆進行相同的遊戲來重現創傷事件或創傷事件的某些方面。

正是因為這些與自閉症極其相近的表現,讓一部分人很難分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

02

母親以為6歲女兒是自閉症

但事實卻是......

美國社會認知發育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Katherine KM Stavropoulos博士畢業於耶魯大學,一直專注於自閉症領域的研究,在她的研究生涯中曾接到一個這樣的個案:

一位媽媽帶著曾被確診為PTSD的6歲女兒來到Katherin博士的研究室,希望她重新能為女兒進行評估和診斷。

在這位母親看來,她的女兒更像是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她告訴博士,自己的女兒經常重複地轉圈和重複電影臺詞,對噪音敏感(幾乎每天都會因為噪音的問題崩潰大哭),拒絕參加娛樂活動,也不喜歡和同齡人接觸,沒有危險意識,對陌生人過分信任。

Katherin博士觀察發現,小女孩剛來診所時一直躲在媽媽身後,但當博士談到她喜歡的顏色時,又表現得十分信任陌生的聊天對象。

在評估期間,她沒有表現出狹隘的興趣或重複行為,還能夠與評估員就不同的話題靈活地對話,她的認知和語言能力並沒有落後於同齡人,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破壞性行為。

儘管她一直表現得很好,但她很擔心自己的評估結果很糟糕,她還告訴媽媽她害怕評估員認為她很“愚蠢”。

並且,在照顧好自己之前,她關心屋子裡的每個人是否有得到合適的照顧,例如她反覆詢問每個人是否需要點心,但她自己卻拒絕食用。

在進一步瞭解之後,Katherin博士還發現她曾經經常會暴露於父母之間的暴力衝突中。

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Katherin博士認為小女孩的社交溝通技巧和與他人交往的動力很強,並非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而她得到的PTSD診斷是準確的。

03

撥開雲霧見天明

區分自閉症與PTSD的核心要點

在Katherine博士看來,雖然自閉症與PTSD會有一些看似相同的表現,比如對與其他人交往不感興趣,會有重複性行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等,但它們背後原因和細節表現卻完全不同: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自閉症患者常常是由於缺乏社交技巧,不能理解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非語言信息,交往過於刻板、生硬,才無法與他人建立和保持親密關係。

但PTSD患者的社交障礙卻主要表現為對社交活動的迴避,他們反覆沉浸在痛苦、壓抑,甚至自責的情緒中,對與他人的交流和娛樂活動表現出極低的興趣。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自閉症患者的睡眠障礙常是因為其沉浸在自我世界裡自言自語或走來走去,不想入睡。

而PTSD患者則是因為反覆闖入式回憶起創傷時間而精神緊張難以入眠,即使在入睡後也常會因為噩夢而時而驚醒。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自閉症孩子的重複性行為往往是因為興趣狹隘和自我刺激,但年幼PTSD患者所進行的重複性遊戲多半有創傷性事件的主題或與某些細節相關。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自閉症患者的情緒問題常常是因為他們無法合適地表達和調控情緒,多半是因為具體事件而觸發,比如需求無法被滿足,打破固定事件等。

而PTSD患者出現情緒問題則是由於創傷性事件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導致焦慮、緊張、易怒等等,容易因為與創傷性事件相關的刺激而情緒崩潰。

綜上,兩者之間儘管有重疊表現,但根本原因卻完全不同,解決策略也自然不可同一而論。

並且大部分PTSD患者能夠在專業的診治下痊癒,自閉症也需要提倡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因此專業區分兩者對於患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04

當心!自閉症孩子也有可能共患PTSD

當我們能夠清晰區分兩者之後,卻也必須正視我們的特殊孩子也有可能患上PTSD的風險。

採訪杜亞松博士時他也明確表示,每個人的神經敏感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對於觸發PTSD的情況也都不可詳盡。

但他也提到,到目前為止他從醫30多年來接診的個案當中,暫時還未發現自閉症共患PTSD的情況。

遠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Connor Kerns博士在研究中發現,普通人一般會因為虐待、暴力、戰爭、自然災害等極端可怕的事件產生嚴重心理創傷而患PTSD。但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

一些簡單的刺激就有可能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

Kerns博士曾接觸過一位12歲拒絕上學並因自傷而住院的男孩,他心理創傷的根源居然是刺耳的消防演習。

還有一位53歲女性自閉症患者,她每年必須填寫申請書才有資格獲得住房和其他援助,而這種文書工作給她帶來了創傷性壓力。

回到文章開頭北京大學某師生團隊提出的自閉症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新假說,如果這種錯誤結論氾濫,自閉症小孩誤診將不能及時得到更科學有效的干預,而創傷應激障礙小孩與自閉症混為一談,將不利於家庭自查以撤除負面刺激源,並修復小孩的心靈和認知。

無論是自閉症還是PTSD,目前都已經有了對應的科學診斷和干預方法,但由於自閉症患者表現的多樣性與強烈的個體化特徵,醫學界對於兩者共患的情況和干預方法暫未得出明確的結論,只能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症狀,提供個性化的幫助和支持。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出現反常情況,或對當前診斷結果有所懷疑,請立刻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5版; 美國精神病學出版: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2013年。

2. Gravitz, L. (2018, September).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utism and traum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pectrumnews.org/features/deep-dive/intersection-autism-trauma/

3. Stavropoulos, K.K.M., Bolourian, Y., & Blacher, J. (2018).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wo Clinical Cases. J. Clin. Med, 7, 71.

4.Katherine K.M. Stavropoulos Ph.D..自閉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相似與不同.取自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neuroscience-in-translation/201810/autism-and-ptsd-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

採寫 | 梁雨 編輯 | 陳欣 圖片| 暱圖網byYaLin-Shu

微信ID:damihexiaomi2015


自閉症是嬰兒期創傷後應激障礙?信這個後患無窮

“大米和小米”起源於原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姜英爽(大米)於2014年創辦的自媒體平臺,專注於自閉症及發育障礙(ASD)領域的科學知識、方法論等傳播。

經數年發展,已成長為融自媒體平臺、線下干預訓練中心、學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務、家長線上支持課程平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ASD兒童支持服務實體。目前,“大米和小米”已先後在深圳、上海、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開設了四家兒童成長中心和兩家融合幼兒園,更多社區店也在籌備中。

深圳 13682646196 / 18938044894

上海 18516618207 / 18521556705

廣州 18620202651 / 18620202671

北京 18910241617 / 18910245767

學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務諮詢電話

135441251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