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

仁者不憂,智者不或,勇者不懼。 ---------孔子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或,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鄙夫,意義幾乎等同於小人,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 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地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志,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離道。不得志,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丑問他: “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矇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裡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

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地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只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反覆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捲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的活著。

我們應採取順境不驕矜;逆境不頹唐的生活態度。

春秋時期,孔子率學生們出遊。

一天,孔子觀賞瀑布的景色,見那水流從二三十丈的高處飛瀉而下,撞人江中,激起滾滾波濤,直衝出數十里之外,那地方,魚蝦龜鱉都無法生存。

忽然,只見一個男子跳進急流之中,孔子以為那是自尋短見的,便急忙讓學生順著河流去搭救他。不料,這人游出數百步之外,便從水中走出,在河邊悠然自得地唱起歌來。

孔子趕上去問他:“您能在這種地方游泳,有什麼秘訣嗎?”那男子回答道:“我沒有什麼秘訣。我憑著人類的本能開始我的生活,依靠人類的適應性而成長,順其自然成功。游泳的時候,我同漩流一起潛入水底,隨同湧流而浮出水面 完全順從水性而不憑主觀意志從事。這便是我能駕馭洶湧急流的原因。”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

孔子又問:“什麼叫做憑本 能生活開始,靠適應性而成長,順其自然而成功呢?那男子回答:“為生在陸地而安於陸地,這就是本能:長於水上而安於水,這就是適應性;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而結果這樣,這就是順其自然。這就孔子點頭頓悟。

這個男子能制服洶湧奔騰的急流,遨遊其中,得心應手,就是他不以主觀意志從事,而是根據自然法規,尊重客觀規律,按著生活的邏輯去辦事。人之處事亦應順其自自然,正所謂適應世事適應萬物。

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 那就是改變我們思考的重心試著去想美好的東西。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擁有一份工作: 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家附近亦有樂趣。

一個能夠笑看輸贏得失的人,他們深信自然和自己的潛能足以實現任何夢想,認為一個成功者周圍就必須倒下千萬個失敗者是不對的,真正有效的成功者只在自己的成功中追求卓越,而不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上。

如何培養富足之心,笑看輸贏得失呢?

(1)讚美孤獨

富足之心是寧靜的。個性並不害怕孤獨,反而讚美它。孤獨是個性

最美好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存在能不能忍受的問題。

笑看輸贏的人總是能夠給自己留出時間,享受獨處的歡樂,整理往事、展望前程,想像出類拔萃的美好生活。內心貧乏的人,生性急躁,喜歡喧囂和熱鬧,一刻也離不開從他人眼中找尋自己賴以生存的保障,獨處將備感寂寞,但自身環境卻又窄得令人窒息。笑看輸贏的人,獨自承受個性滋潤、修身養性。他享受寧靜和孤寂,在反省中看見自身的不足, 他把自己準備得很充分,再投入步調緊湊的生活中去。

(2)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

笑看輸贏的人願意任意地幫助他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報。他知道內心裡獻出東西,依舊會從內心裡產生出來。他就像自己的一家能源工廠,生產力很高,永遠能提供滿足。

(3)不自怨自艾

笑看輸贏者對損失看得很淡。他相信相對於整體而言,損失的不過是小小的局部。他們不會不能釋懷,不會老是對自己怨艾和指責,知道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他們勇於承認錯誤,並寬恕自己和他人,他只是採取行動來挽回損失,滿心喜悅地做著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

(4)放棄“多多益善”的想法

只要你擁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認為物質生活“越多越好”,你就永遠不會滿足。

每當我們得到什麼,或達到了某一目標,我們大部分人就會立即再繼續到下一件事。這壓制了我們對生活和我們許多幸福的欣賞。

學會滿足並不是說你不能、不會或不該想得到比你的財產更多的東西,只是說你的幸福不要依賴於它。你可通過更著眼於現在,而不是太注重你想得到的東西來學會安享現有的一切。

你可以建起一種新的欣賞你已享有的幸福的思維,以新的眼光看待你的生活,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它。 當你建起這一新的意識,你將會發現,當新的財產或成就進入你的生活,你的欣賞程度將被提高,而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快樂。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