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醫學的角度看早教的作用與意義

什麼是早教?

早教,顧名思義就是早期教育,一般年齡為0-6歲。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我們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激活”,為孩子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因此,爸爸媽媽們應特別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

腦醫學 :大腦的科學

神經細胞,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腦本身即是被各種外界經驗塑造而成的:每一個影像、每一種聲音都會在特定的神經迴路上留下印記,以此識別並修正未來的類似體驗。

大腦在人的一生中都保持著高度的可塑性,但這個特性在嬰幼兒時期最明顯。新生兒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與生俱來的地擁有各種心智與偏好,以及早期生活必備的獨特技能。

出生時,脊髓和腦幹就已經幾乎發育完備,這兩個位於大腦下方的結構,掌控著機體所有至關重要的生理功能。出生以後,這個程序繼續遠行,位於大腦上方的區域逐步掌控嬰幼兒的精神生活。以及我們所有行為、意識和理智在中樞的落腳點——大腦皮層。

從腦醫學的角度看早教的作用與意義

是什麼促成了大腦發育?

神經板通過轉化為封閉的管道,最終形成了包括大腦和脊髓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並構建了負責視覺、聽覺、運動、語言、情緒和其他各種複雜認知功能的特殊迴路。

人類的大腦由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或者說神經元組成,每一個神經元的形狀都像一棵樹。成熟的神經元擁有廣泛的根系,叫作樹突(dendrites),用於接收其他神經元傳入的信息。

在嬰兒和童年早期,每個腦細胞都經歷了大量的精細化過程。生命頭兩年大腦皮層細胞生長,出生後,不會再產生新細胞,但是會大量形成新的樹突和突觸。大腦皮層增厚,迴路越發複雜。

從腦醫學的角度看早教的作用與意義

大腦神經元發育進程

在早期發育過程中,環境對大腦的結構和最終功能會產生直接、永久的影響。孩子看到、摸到、聽到、感覺到、嚐到、想到或通過其他方式感受到的一切都會轉化成為一部分突觸的電活動,並從此打破平衡,形成他們未來的偏好。另一方面,很少被激活的突觸——沒聽過的語言、未創作過的音樂、沒做過的運動、沒見過的山以及沒感受過的愛——都將面臨萎縮或死亡。

關鍵時期,事半功倍

0-6歲是孩子成長的飛躍點並不是空穴來風。

“人”的發展也存在敏感期。蒙特梭利說,“經歷敏感期的小孩,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影響其心靈、人格的發展。”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0-6歲是給孩子開掛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不補,什麼時候補。

0-3.5歲孩子對外界的信息全盤吸收。

0-3.5歲無意識吸收性心智,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吸收什麼,所以,環境中所有的都吸收!環境是怎麼樣孩子就吸收以為是怎麼樣的,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充分的、有準備的好環境。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有的霸道無理,有的乖巧懂事,有的頭腦靈活、有的領悟很慢。都是跟小時候的環境影響有關係,在這裡,並不是說孩子變好,全是學校的功勞,跟家庭教育也密不可分,孩子上了早教,可以讓家長學習更多專業的育兒觀念和方法,我們的初衷是一致的,在早教班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下,讓孩子變得更好。

從腦醫學的角度看早教的作用與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