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1、位置

扶灵瑶寨所在的黄土坳村位于湖南省江永县源口瑶族乡,距离江永县城49.7公里,与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和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交界,为古时湘桂边界的重要隘口。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 黄土坳村位置

二、历史

元大德九年(1305年),逃避战乱的瑶民开始在黄土坳村定居;后在明洪武年间接受招安,明洪武九年(1376年)钦赐石武碑将军率众镇守源溪四隘。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报立瑶籍,恩赐十三姓为扶助生灵之瑶族,并赠《扶灵创始》匾于石氏门楼永作纪念。扶灵瑶因此得名。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2 深山中把守湘桂交界关隘的扶灵瑶

三、现状

扶灵瑶寨群山环抱,古树蓊郁,交通不便。自驾车到达黄土坳村搬迁新址后,仍需步行或骑行五公里左右,沿山泉与梯田一路向上,在半山腰处,就能看到20余栋纯木制瑶族民居。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3 山中清泉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4 传统木屋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5 梯田

永州传统古民居外墙使用烧结砖或夯土砖,内墙才使用木墙的做法。现在永州村庄中木墙做外墙的民居,十有九九都是因为外部砖墙倒塌,之后的居民家境贫寒,将过去的木头内墙当做外墙使用。而扶灵瑶寨居民则是就地取材,以山石为基础,杉木为材料制作建筑的梁、柱、板、墙、楼梯,主屋为二层,屋顶覆盖小青瓦,杂房为一层,以石棉瓦为屋面。各家各户并列而立,没有形成院落。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6 木制民居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7 木制民居

民居一层为堂屋、厨房,厨房下有地窖作为储藏室,二楼为卧室。建筑整体简洁朴素,没有传统民居那么多的花纹和雕饰,只有入口小门上的牛角装饰透露出了瑶族的气息。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8 简朴的门簪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9 小门上的牛角装饰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0 明火厨房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1 地窖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2 窗户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3 木楼梯

四、反思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除了已经通水通电,扶灵瑶寨连手机信号都接收不到。因此现代拆旧建新的速度缓慢,加上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开展,村民已经基本被搬迁出原始的木制房屋,只有少数老人还依然留守,所以在扶灵瑶寨还留有保存较为完整,20余栋木屋组成的瑶族民居群。对于这些木屋而言,如果无人居住,在潮湿多雨的湘南就会逐渐腐朽损坏。而现有留守老人使用明火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4 木屋侧面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5 被扶贫搬迁打断的新旧更替

深山中扼守湘桂边界: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发现永州古建-16

图16 搬迁出瑶寨的黄土坳村新址

穿过瑶寨继续向山上前进3公里,就能进入一片千亩的天然松林,大树5000余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有1200余株。如果能建立一条以骑行和徒步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路线,将木屋改造成民宿,瑶寨变为宿营地,说不定能在这里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