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泰山上可以移动的石刻

小说:泰山上可以移动的石刻

泰山上约有2000余处石刻,每一处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寓意,几乎所有的石刻都是刻在山体上或者不可移动的自然石上,但2009年在泰山红门景区罗汉崖附近发现的明代“中流砥柱”石刻是刻在可移动自然巨石上的。是为泰山目前为止最大的独立、可移动石刻。

“中流砥柱”石刻位于泰山红门景区罗汉崖附近的河道内,镌刻在一块长4.2米、宽2.3米、高2.5米,重约100多吨的泰山原石上,由于水流的长时间冲击,发现时字面已褪去颜色,所以不太引人注意。石刻中央的“中流砥柱”四字竖列2行,字径80厘米,字面高176厘米,宽175厘米;两旁分别刻有莆田少渠陈甘雨书,明嘉靖丁未中秋日十六个小字,字体俊逸,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中流砥柱”石刻字体为飞白书体,书于明朝嘉靖丁未年间,即公元1547年中秋,作者陈甘雨时任莱芜知县的。 据考证,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莆田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1545至1547年任莱芜县知县,他在泰山及仙人山、凤凰山、圣水庵等地留下多处大字摩崖石刻,除“中流砥柱”外,还有“第一山”、“东鲁名洞”、“高深绝处”、“过此者圣”等石刻。、

“中流砥柱”一词比喻坚强独立的人或事物,喻指泰山是能抵挡一切的坚强力量。罗汉崖附近的溪涧在历史上应该水流湍急,根据石刻所处的位置可以想象,当陈甘雨行至此处时,看到洪流中一块巨石屹立不倒,有抵挡激流之势,再加上作者感情使然,便挥笔在这一巨石上留下了气势磅礴的“中流砥柱”四个大字。

陈甘雨所处的嘉靖年间朝廷政局并不稳定,而泰山作为国家政权稳固的象征,陈甘雨以天下为己任,在泰山上留下了“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抒发自己希望能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为国效力之情,因此这一石刻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寓意。同时,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山作为中国的国山,自古便有“国泰民安”之说,而“中流砥柱”一词的涵义与“国泰民安”之寓意相辅相成,是对泰山精神形象的另一种阐释和表述;表明泰山在明代就已经是“国之柱山”,与如今的“中华国山”有着同样的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