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樹溝的故事:舌尖上的煎餅成就鄉村振興夢

還記著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Ⅱ》中的沂蒙山煎餅嗎?短短几分鐘的視頻一經播出,風景優美、熱情好客的蒙陰縣椿樹溝村就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目光。這個地處沂蒙山腹地的偏遠小山村,藉助於這股東風乘勢而上,成為鄉村振興大潮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

駛出京滬高速公路孟良崮收費站,行車約一刻鐘就來到了椿樹溝村。村子被群山環繞,周圍茂林修竹、溪水潺潺,家家戶戶飄出煎餅的甘甜香氣。正是憑藉著沂蒙山煎餅這一張名片,椿樹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上紀錄片出名之後,遊客越來越多,椿樹溝村民陸續開起了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黃姑庵村黨支部書記劉元錄告訴記者,“在縣、鎮的大力扶持幫助下,我們對椿樹溝及其周邊村莊的生態環境、文化建設進行了整體打造,現在已經建成了以椿樹溝為中心,集沂蒙民俗、傳統美食、原生態慢生活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對比從前,椿樹溝及周邊村民從未想過今天日子會變得這麼好。椿樹溝隸屬於垛莊鎮黃姑庵村的自然村,整個村只有16戶、54口人。在紀錄片上出鏡的村民劉宗安、姚芳英夫婦,依然保持著沂蒙山人淳樸、善良、勤勞的形象。“我們村在山裡邊,原來交通不方便,打電話都得爬到山樑上。村民都在土裡刨食,一年掙不了幾個錢,村裡的小夥子更是難找媳婦,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劉宗安說。

正是因為處於深山中,所以村落自然環境優美、傳統民風淳厚。“村子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有植物600餘種。不過因為在山裡,所以交通太差了,村裡人出不去,外面人不想來。”劉元錄介紹,以前的村村通公路只能到黃姑庵村中部,散居在山溝最深處的椿樹溝還是土石山路。當遊客慕名而來,卻只能把車停在幾公里外。好山好水路難走,村民的農家樂生意也做不起來。

看到椿樹溝的旅遊人氣越來越高,蒙陰縣委、縣政府果斷決定,按照4A級景區標準對椿樹溝及周圍21個村莊的全域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提升。2017年,蒙陰縣投資9000多萬元,拓寬修葺十幾公里的公路把高速路、蒙山景區與椿樹溝串聯起來。同時,2.1公里的環村單行瀝青路也通到了椿樹溝村民家門口。截至當年9月份,改造工程基本完工,“這條路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參與整個工程建設的蒙陰縣交通運輸局王法俊說。

“我們立足椿樹溝原生態環境、煎餅文化資源和藉助CCTV報道的知名度,以椿樹溝為龍頭,以‘世外桃源、人間仙境’為主題,以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為著力點,按照保護性開發的原則,因地制宜、突出優勢,聘請專業設計公司進行規劃設計,著力打造‘一核四帶七區’田園綜合體。”包扶椿樹溝村項目的垛莊鎮黨委宣傳委員公丕翠介紹,2017年初,當地縣、鎮又出資345萬元,對椿樹溝及周邊村的農家樂和民宿進行升級,並聘請專業團隊對村民進行旅遊接待培訓。目前,整個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建設已全面鋪開,改廁、道路硬化、立面改造、牆體美化、街巷綠化、河道治理等基本完成。

“節假日時,一天能接待300多人,收入上萬元。”村民劉英啟是椿樹溝最早做農家樂項目的村民,“從2007年,我就開始幹,當時生意遠不如現在。”目前,椿樹溝已有16戶村民陸續開起了規模或大或小的農家樂和民宿。垛莊鎮以椿樹溝為中心,成立了望海樓、椿樹溝旅遊合作社等9個經濟合作組織、3個家庭農場、提升改造2.6萬畝傳統產業,還建設40餘處採摘園、發展78個大棚水果、發展62家農家樂。椿樹溝還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使一產的一份收入,變成六份收入。村民將雜糧、板栗、雞、羊等經過加工變成美食煎餅、精包裝糖板栗、餐桌美食等,提高了附加值。同時,通過電商銷售、果園採摘等多種形式增加群眾收入,間接帶動了產業鏈條的增值提升。

“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黃姑庵村村集體收入過去每年不足3萬元,現在年收入25萬元。”公丕翠介紹,下一步該鎮將以椿樹溝村為片區龍頭,大力發展生態鄉村旅遊,從而輻射帶動周邊皇營、大山寺等5個行政村的6800名居民,讓椿樹溝成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典型示範點。

臨報融媒記者 張麗 通訊員 張聖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