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親”還是奶奶“親”,更多情況下,孩子會先考慮媽媽!

多數寶媽在帶孩子方面是“新手”,對育兒方面的細節和做法可能不是很瞭解。這時候一般都會請教經驗豐富的“奶奶”或“姥姥”來幫忙指點一二,從中學習一些育兒的基本常識和道理。

奶奶和婆婆“搭把手”雖好,但同時又存在一個問題。兩位老人在教育孫子方面也有自己的一本“育兒經”,寶媽雖沒帶過孩子,但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姥姥有分歧,直接說就是了。萬一和奶奶帶相互衝突,要想解決問題可就麻煩了,很容易引起婆媳矛盾。更何況,孩子對兩位老人的親密程度跟媽媽的態度密切相關,媽媽對老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兒子!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更多情況下,孩子會先考慮媽媽!

奶奶和姥姥有啥不同,孩子的回答更多映射了媽媽的態度

孩子甲:我喜歡奶奶,奶奶對我和媽媽都很好,經常和媽媽一起帶我出去玩,給我做好吃的,給我講故事……

孩子乙:我喜歡姥姥,雖然只有過年才見得到,但是每次都會給我包一個大紅包,也常常打電話關心我。而奶奶卻和媽媽經常有矛盾,所以我不是很喜歡奶奶。

孩子丙:我既喜歡奶奶,也喜歡姥姥,我覺得他們對我都很好,媽媽也跟兩個老人很親密,每次見到他們兩個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更多情況下,孩子會先考慮媽媽

大部分孩子孩子,在對待姥姥親還是奶奶親這個問題上,更多的考慮的是媽媽的感受,媽媽和奶奶有矛盾的,往往會認為奶奶不親,媽媽和奶奶和諧相處的,會認為奶奶更親暱。畢竟媽媽是奶奶的“兒媳”,媳婦也剛剛過門不久,婆婆和媽媽可能不是很親,兩人有點生疏是很正常的,況且婆媳並不是同代人,在價值觀和育兒理念上可能也會有較大的差別,分歧容易出現。

這時候,媽媽如果不贊同長輩的教育方式,對姥姥可以直說,畢竟是自己的媽媽。但對婆婆可就不太好直接說,方式要把握得當。如果婆婆比較固執,那寶媽可就煎熬了,接受不了婆婆的教育方式,說卻又說不得,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婆媳矛盾的爆發。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更多情況下,孩子會先考慮媽媽!

“奶奶”和“姥姥”帶孫子的出發點不同

兩個老人帶孫子的出發點除了疼愛自動孫子外,更為了自己的孩子。奶奶帶孫子,除了真心喜歡孫子之外,更是心疼自己的兒子太辛苦,一個人要賺錢養活整個家庭。幫兒媳帶孩子可以減少媳婦的後顧之憂,從而安心出去工作,為自己的兒子分擔壓力。

姥姥帶孫子,除了真心喜歡孫子之外,也同樣心疼著、愛護著自己的女兒,心疼女兒十月懷胎,擔心女兒產後恢復太虛弱、勞累,幫著帶孫子是為了給女兒減負。

奶奶和姥姥 “保護”孫子的方式不同

當奶奶看見寶媽在訓斥自己孫子的時候,會特別心疼。不問青紅皂白,立馬化身孩子的救星,替孩子辯護,甚至跟寶媽爭辯,唱反調,就好像是自家孩子受欺負了一樣。有的婆婆甚至會覺得媳婦的做法過激,沒必要這樣教訓孩子,可能會當場和寶媽吵起來,這被寶寶看見了,也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而姥姥看見寶媽在訓斥自己外孫的時候,雖然也很心疼,也想制止寶媽,但終歸還是更理解女兒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會剋制住。直到寶媽訓斥完後,再上前安慰自己的外孫。有時真覺得女兒做法不妥,也會私下和女兒溝通,慢慢商量。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更多情況下,孩子會先考慮媽媽!

一般來說寶媽們會更願意讓姥姥帶孩子,因為畢竟是自己的媽媽,有分歧可以直接說出來,毫無顧忌。但是奶奶就不同了,畢竟才剛剛成為一家人,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相互磨合,寶媽有什麼意見提出來也需要顧及婆婆的顏面。

儘管奶奶和姥姥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兩個老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孫子好而竭盡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