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

下四府粤剧

湛江粤剧发轫于清代中叶,是早期在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广东省下四府流传的粤剧流派余脉;流布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也常到香港、澳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广东湛江粤剧是早期在高、雷、廉、琼广东下四府流传的粤剧流派的余脉。又称下四府粤剧,有较浓的地方特色。

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代表人物

湛江粤剧事业的发展提高,孔雀屏功不可没。她14岁开始从艺,由于天资聪颖,勤学苦练,数年后即成为广州太阳升粤剧团的主要演员。

1957年,她刚满20岁,即到粤西粤剧团担任正印花旦。通过学习和深人群众,逐步懂得了艺术为谁服务的道理,不但长期扎根湛江,而且数次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对稳定队伍、巩固剧团起了重要作用。

数十年来,她的足迹遍及粤西城乡,一丝不苟地为观众演出,塑造了许多性格不同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她扮演的李双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在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大城市演出,也受到观众与同行的赞誉。

香港的媒体称她为“万能旦后”。她为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并被推选为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剧协副主席。

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

湛江粤剧团

湛江市粤剧团的前身是艺风粤剧团,1957年后正式改名为湛江市粤剧工作团,曾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演出和进行文化交流。

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

粤剧·历史沿革

1959年,改为国营湛江市粤剧团。1965年10月,市粤剧团改名为湛江市话剧团。1974年11月恢复湛江市粤剧团建制。1983年地市合并,艺术团体体制改革,市粤剧团与粤西粤剧团合并。

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荣誉

近几年,湛江粤剧以新的英姿展现在国内外的戏曲舞台上。

湛江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第一届演艺大赛,黄小凤获得金奖,梁小明获得银奖;

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演艺大赛,梁小明获得金奖,黄凌宇获得银奖,黄惠玲、符康清获得铜奖。

吴川市粤剧团的《双雄闹殿》参加第三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后,又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赴港作粤剧南派艺术研讨演出;

林国光团长在香港举办粤剧南派表演艺术讲座。

同年,湛江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演艺大赛,梁小明、莫燕云获得金奖,王惠玲、林婷获得银奖,梁小飞、吴称贵、全昌耀、符康清、梁羽华、宋洪波获得铜奖。

2003年,梁小明被广东省剧协评为“广东戏剧十佳中青年演员”。

2004年吴川市粤剧团在吴川举行粤剧南派艺术研讨会暨吴川市粤剧团建团50周年庆典大会,演出《草莽英风》和名家曲艺折子戏专场。参加演出的名家有:罗品超、彭炽权、丁凡、郑培英、倪惠英、蒋文端、麦玉清等;中央文化部艺术局、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深圳市文化局、广东省粤剧院、广西南宁粤剧团,以及穗、港、澳有关专家、领导参加。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为大会题词:“粤剧瑰宝,推陈出新。”并从省的特别经费中拨款100万元扶持该团发展南派艺术,促成南派艺术培训中心奠基。

同年,该团移植的传统粤剧《巾帼奇英》参加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荣获金奖。湛江粤剧团参加广东省第四届演艺大赛,梁小明、王惠玲获得金奖。

湛江粤剧在一段时间里,排练演出非常活跃,上演了一批好戏,如《悦城龙母》、《双枪陆文龙》、《蛮女招亲》、《珍珠塔》(湛江粤剧团),《草奔英风》、《双雄闹殿》、《搜宝镜》(吴川市粤剧团),《海国天后》、《廉石传奇》(廉江市粤剧团),《三闯梅府》、《陈御史平寇》(遂溪县粤剧团)等;并且常到港澳地区演出。

湛江粤剧团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该团除了到港澳地区演出,还常到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演出,博得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与好评。该团重视培养粤剧接班人,其创办的小孔雀培训班,不但为其培养人才,使该团保持实力、活力,长盛不衰,还为整个粤剧剧种、兄弟团体输送不少好演员,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表彰。

南派艺术瑰宝—吴川粤剧

吴川粤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