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界0.5cm,誰來左右生命的話語權

央視網消息(記者 劉暢 張恪忞):以下,是一組有可能引起不適的數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統計,過去10年,全球甲狀腺癌發病率每年是以6%的速度遞增,目前已經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另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完成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甲狀腺癌以20.1萬的發病數,位列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第7位,而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譜中目前已位居發病第4位。

這隻頸上的“蝴蝶”,緣何引起如此大的效應?面對甲狀腺結節我們治還是不治,怎麼治?甲狀腺“微小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看似專業的醫學問題,考驗的絕不僅僅是醫生。因為,醫學從來都不止於醫學問題。

焦慮,始於一次體檢

由於近兩年來,甲狀腺癌日益高發,陳亦白的單位從去年起在每年的例行體檢中加入了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收到體檢報告,看到上面寫著“甲狀腺結節,邊界模糊,可見鈣化。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這與體檢當天B超大夫強調的話“不謀而合”。幾天後,陳亦白去了離家近好掛號的醫院又做了一次超聲檢查,拿到結果後,醫生高度懷疑甲狀腺癌,建議他穿刺檢查。

穿刺有創,陳亦白焦慮了。母親建議他再多去兩三家大醫院看看。他又去了一家在當地很有知名度的醫院,當醫生看完B超單子後,建議他直接辦理住院,並不由分說地開了一張穿刺單。他怎麼也想不明白,沒有一絲不適感,僅一次常規體檢,竟讓他走到了要住院開刀這一步。

思考再三,陳亦白決定先做超聲引導下的穿刺檢查,通過病理診斷確定結節的良惡性,再考慮是否手術。

有的思考停留在了下一個節點。

小蘇同樣也經歷了體檢、穿刺,只不過她已經確診是甲狀腺微小癌。由於腫瘤直徑小於0.5釐米,並且在包膜內,醫生建議動態觀察。小蘇一直有些擔憂,雖說醫生不建議立即手術,但畢竟是個惡性腫瘤,就像一個不知何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沒有人知道它何時會長大,是否轉移,轉移又將給自己帶來些什麼……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影像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有學者認為,檢查儀器越來越精密,是甲狀腺癌高檢出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多醫生認為,甲狀腺癌患者數量增多是綜合因素所致,包括環境、壓力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甲狀腺癌的預防工作普及不夠、民眾關注度不足等等。

但是,在檢查出甲狀腺癌後,幾乎沒有人能夠淡定自若,切掉並且切乾淨,是多數人的選擇。


結界0.5cm,誰來左右生命的話語權


手術後的“重生”

切與不切,節點在哪?

一打10釐米厚、紙邊破損、紙張泛黃的病例,道出一位80歲老人與甲狀腺結節的15年抗爭史。用“抗爭”這個詞是因為老人覺得,只要有腫塊,就要切除,哪怕是良性的,也要跟它鬥爭到底!

於是,15年間老人做了三次手術。直到80歲這次,當再次確診復發後,她的兒子終於喊“停”了。“這次瘤子的位置不好,我們當地醫院都不給手術。所以我們大老遠跑北京來了。”見到劉躍武醫生時,老人的兒子一直問,到底能不能手術?原因是,老人覺得如果不給做手術了,就離死不遠了。

這個手術對於每年要做近500例甲狀腺疾病方面手術的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劉躍武來說,依舊並非“刀下病除”這麼簡單。“手術有嚴格的適應證,不是想做就做的。”

劉躍武翻著老人十幾年的病例,皺起了眉頭。“比較忌諱甲狀腺腫瘤不分良惡性,均採取手術治療。”他指出,有些良性結節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而且良性結節有一個特點——多發。“今年可能甲狀腺長了三個結節,再過三五年有可能會長出七八個,所以這種結節是多發的。如果一出現結節就進行手術,那麼可能會進行多次手術。”劉躍武說,隨著手術次數的增加會帶來手術的意外傷害,尤其是損傷喉返神經,造成聲音嘶啞。

“一般來講,甲狀腺結節經過彩超或者細針穿刺,確診為惡性腫瘤的,都應該手術治療。”劉躍武進一步表示,隨著對甲狀腺腫瘤的深入瞭解,一些很小的甲狀腺癌(0.5釐米以下),並且在(甲狀腺)包膜內,如果患者不願意做手術,可以選擇動態觀察,一般半年複查一次彩超,根據結節變化來決定是否手術。這種小的甲狀腺癌如果選擇動態觀察,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不靠近甲狀腺包膜、喉返神經、大血管和氣管,如果腫瘤離這些器官組織很近,會侵犯它們,給身體帶來損害。反之,如果腫瘤小,位於甲狀腺中央,即完全在甲狀腺包膜內,這樣的微小癌不容易轉移,也不容易侵犯周圍的重要器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患者不願意手術,則可以選擇動態觀察。

最終,陳亦白確診結節為惡性,並已長至2釐米,他選擇了手術;小蘇聽取醫生建議繼續動態觀察;80歲的老人,因為臨床判斷為良性結節,沒有再次手術。一切的選擇均由病人和家屬來完成,而前提是,醫生對疾病的所有專業性陳述他們都理解到位。


結界0.5cm,誰來左右生命的話語權


下午2點多,某醫院頭頸門診半天的門診時間已結束近兩個小時,醫院叫號系統的電子屏已關閉,依舊有人在候診區排隊,等候醫生“人工喊號”。

早診早治?如何“量力而行”

最近十年中,甲狀腺乳頭狀癌增長最迅速,其中直徑小於1釐米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早期病例增加速度最快,近二十年內上升了25%,佔新發病例的60%。以往對於小於1釐米的微小癌患者到底要不要手術,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式,業內一直存在爭議,缺乏統一的標準作為指引。

近幾年由於甲狀腺較為高發,在甲狀腺癌的防治上排在全國前列的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其手術量也在逐年上升。2018年,全科室共做了五千餘例甲狀腺癌手術,其中多數為甲狀腺乳頭狀癌。

2016年,在高明的牽頭下,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集結了目前國際上關於甲狀腺微小癌診療的權威觀點,出臺了國內首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明確指出對於部分單發、低危的甲狀腺微小癌,不提倡一切了之,而是需要經過專業醫生的研判,在充分考慮患者意願和心態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選擇暫不手術,採取密切觀察隨訪。

“對於甲狀腺癌,我們可以不必‘談癌色變’,但也必須認清具體情況。‘微小癌’有時也並不微小,它不等同於早期癌或者低危害癌。”在甲癌的分類中,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高發的,也是惡性度最低,治療效果最佳的。濾泡狀癌相對來說治癒率也很高。但對於未分化癌和髓樣癌來說,治療就會困難一點,“我們在分析甲狀腺微小癌時一般遵循一個‘三定’定律,即定性、定量、定位。有些人可能腫瘤很小,但是是未分化癌這種惡性比較高的,或者腫瘤已發生了淋巴結轉移,又或者長得位置不太好,有侵襲性,就需要在專業外科醫生的引領下,綜合其他專科醫生意見,共同討論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從診斷到治療,再到術後隨訪觀察的一系列環節的日益規範,也在提高甲癌治癒率的同時,充分照顧到了患者的日後生活。

醫學正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願望而誕生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唐金陵認為,醫學的進步在不斷推進診斷和治療的極限,拿診斷來說,檢查方法越敏感,查出的患者就會越多。然而,疾病和治療從來都不是純粹的生物醫學問題,醫學界限的劃分也需要哲學、倫理、經濟等方面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