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階層:你的命運配不上你的野心

最近,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引發眾多爭議。在最近的公開發言中,除了對女性的評價引發抗議,他在談及教育問題弊端時稱,說越是那些最後進了名牌大學的學生,最後存在的精神問題越多,所以他決定讓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讀普通大學。

這一席話贏得其應有的口誅筆伐。不過,細想之下,俞敏洪有意無意之間揭示了一個新趨勢,那就是對於俞敏洪所在階層而言,他的孩子確實不需要一定上北大,無需如屬於城市大部分中等收入群體,身陷焦慮卻又無力抵抗階層下滑的軟階層那般,不得不讓孩子從胎教開始拼。

軟階層社會:無力感上升

俞敏洪自身兩代人的進化,實踐了從農村向一線城市的遷移,從貧困向億萬富翁的躍升,這樣造富故事過去不少,但是未來可能性卻越來越低。

軟階層:你的命運配不上你的野心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前三十年,幾乎全體民眾經歷了從集體貧困到脫貧小康(或者說富裕)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變化用常規的階層躍升已經難以形容,更準確的說法是階層攪拌,普通人的成功多是時代背景下的個人奮鬥,家庭出身、背景帶來的差異對很多人並不是第一位因素。

無論如何,社會過去的造富效應是顯著的,很多富豪白手起家。按照瑞銀報告,截止2017年共有373名億萬富翁,其中97%的人是白手起家,2017年當年就有106名新晉富豪,這意味著平均每週誕生兩位億萬富翁,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而且對比全球富豪,富豪財富增速也更高。不僅如此,以農民工為代表的低收入階層也享受到很快速的工薪上升,出現了規模龐大的階層向上遷徙。

然而,這已是過去的情況。隨著經濟信用擴張速度減慢,收入或者資產價格上升速度降低,對於普通人而言,即將迎來一個軟階層時代。在這樣的新時代,貧富差距仍在變化,卻遠遠談不上階層固化,相反,社會階層運動從野蠻生長的造富時代,到逐漸趨於穩定的階層社會,軟階層社會正是其中的一箇中間狀態,多數收入水平處於中間的軟階層會發現,自己和下一代,不僅不會如預期般實現階層躍升,反而可能繼續惡化。更遠來看,將會日漸靠攏海外的階層社會,在此之前會有一個數十年的軟階層社會作為過渡。

軟階層11特徵

軟階層社會,意味著個人奮鬥不再決定成功。軟是無力感,不安全感,以及焦慮感,這裡的軟階層意味著什麼? 我與公號《徐瑾經濟人》朋友討論交流,總結了一些軟階層的初步特徵:

1、總覺得收入拖當地平均收入後腿

2、即使收入進賬不錯,但支付完房貸家用等固定開支之後所剩無幾

3、職場或者創業進入疲憊瓶頸期,想認命卻不敢承認,期待奇蹟翻盤

4、對於移民等話題很關心,卻有心無力

5、不放過在朋友圈曬娃曬工作曬背景的機會,或者別人曬的機會

6、雖然孩子環境比自己當年好得多,但卻感覺養育仍舊類似一場力不從心的軍備競賽

7、自己不敢生病,祈禱老人身體健康

8、缺少家庭生活,總覺得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

9、每遇政策變化,股市震盪,就對家庭財富的積累和未來產生焦慮。

10、想做一些冒險,但不敢

11、沒有結婚的話,常常恐婚恐育,覺得門檻離自己很遙遠

對照上表,不少人覺得心有慼慼。不久的未來,從階層層面而言,會出現一個日益龐大的新階層,廣大中下階層都是這個軟階層的後備軍。在我們迎來一個階層逐漸固化前,會出現軟階層社會作為中間狀態。

軟階層時代:教育能否改變命運

中國有中國夢,美國有美國夢,不同版本夢的背後都是關於階層。努力向上攀爬是多數人的夢想,在順風時刻,這可能是一個理想模式,在逆風的時刻,你的際遇,很大概率配不上你的野心。

能否獲得比自己父母更好或者說相當的機會,可以作為階層躍升主要指標,教育無疑是其中改變多數人命運的主流途徑。這一指標在西方已經出現惡化趨勢,在國內卻沒有引發足夠認識,即多數中產的孩子,起跑線已經高於他們的父母,卻無法贏得和他們父母一樣的階層改善機遇。

無論有意無意,當下不少父母都向往虎爸虎媽卻為現實所累,尤其城市中等收入階級,整日奔走徘徊於學區房、奧數、國際學校之間,這背後焦慮不僅僅是子女,不僅僅是教育,仍舊是階層,是社會流動。

在過去,年輕人享受了經濟成長與社會開放最大紅利,但是當他們成為父母,下一代將沒有那麼幸運,這也是70後80後城市父母最為焦慮的地方。以一位朋友為例,他來自中部省份,祖父是農民,父親也只是他口中“窮教書匠”,靠自己的努力,他在2000年之後上了清華,留在一線城市,找了金融業工作,過了中產的生活。按道理,他的生活比起父輩祖父輩有了很大進展,但他認為自己的下一代,並沒有自己的機遇。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這代人的機遇是特例,他說“我們那個時代一窩蜂都能擠出來”是特殊情況。他曾經的高中,如今考上北大清華人數也在劇烈變少,更不用說這些高等學府中農村與縣城孩子比例的顯著降低。

對於中等收入父母,即使對子女教育傾注再多精力,最終也會發現,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無論是幼兒園的虐待舊聞還是私立小學的發黴午餐新聞,讓他們意識到自己離軟階層並沒有那麼遠。對比中產父母以軍備競賽一般的心情比拼教育,我接觸的不少企業家群體,對於孩子的教育,多數表示對於孩子成長不必過於嚴苛,原因在於,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憑教育改變命運,不是也不必再和中產的孩子競爭。

有意思的是,在一個穩定社會,即使是香港這樣的華人社會,不少中上層父母會認可自己的子女可能不如自己的命運,因為有時代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差異,但是在內地,很少父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子女比自己當年佔據更好起點,階層提升的速度也要高於自己,而社會經濟的變化也給予他們這樣的感受,階層如同房價一樣,只能向上而不能下降,最不濟也應該是保持。

在過去,階層躍升成為中產父母心中的秘密魔怔,未來,軟階層社會的到來將使得先知先覺逐漸明白,保持階層就是勝利。

當時代大潮已經改變方向,多數人還不願上岸,奮力繼續滑向錯誤的方向。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做好過冬準備,每個人都要活下去,所以大家要學會軟階層的新生存技巧。聰明人已經先知先覺,普通人也許是後知後覺,但起碼要做到避免無知無覺。每個時代都不缺乏糊塗人,但軟階層時代明白人會避免更大的潛在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