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盧思浩在書本《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說過:“每個人都在用力活著,用他自己的方式。

或許你很羨慕他的生活狀態,又或許你看不到他努力的方式。

你無須弄懂他全部的故事,也不要妄加猜測和指責。

你只要知道你在努力的同時,有很多人也同樣在努力,你永遠不是孤身一人。”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自己雙眼所及的事情。

你永遠不知道藏在一件事,或者一個人背後的所有。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

在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也有所不同。

但如果做不到,沉默才是最大的善良。

否則,這“正義之舉”則可能淪為另一種作惡。

人的一生都在負重前行,一句不當的評論隨時都有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遇事不指責,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另一種善良,更是自己的一場修行。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如果今天一切都很順利,那就一起開心地小酌一杯;如果有些小挫折,那就一起去承擔。

反正,永永遠遠站在同一個方向。

遇事不指責的人渾身散發著正能量,溫暖他人。

遇事不解決事情,反而第一時間尋找可以責怪的目標,這是一種只顧及自己的自私行為。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出現一個可以指責的對象,工作上的事情尤其是這樣。

職場上所有的人都希望遇到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一個遇事只會指責的人。

想起網絡上看到過的一段話:“這世界上最殘忍的事,就是抓住對方的過錯進行指責,而不給別人寬容和機會。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一個高尚的人,往往更能為別人考慮,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

這是一種修養,一種自持。”

遇事不斷指責他人的人,只會盯著腳下的泥濘怨天尤人,更有甚者歇斯底里起來殃及無辜,賤你一身晦澀的泥點子。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開朗的人。

懂得包容他人,遇事不會指責其他人。

如果我們遇到事情,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錯誤,總是指責別人。

更有甚者,生氣起來殃及無辜。

那麼我們的一生都是在生氣。

不指責別人的人,渾身散發的正能量,身邊的人也會樂觀向上。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

一個人的格局如果很大的話,那他就不會輕易的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總會寬容他人。

不指責他人的人,非常的有責任心,更有責任感。

因為他們勇於擔當,勇於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

不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和身邊的人吵得不可開交。

張德芬說:當你情緒化地指責別人時,一定是你自己內心有過不去的負面情緒。

也許是羞愧、自責,也許是委屈、不甘,也許是恐懼,也許是害怕丟臉、害怕失去……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總之,好好去面對自己的這些情緒,再去和那個應該被指責的人溝通,效果會更好。

別讓別人為你自己該負責的情緒買單。

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指責別人,要試著去了解他們,弄明白他們為什麼會那麼做,更要進入自己的內心,探尋自己真正的需求。

“遇事不指責”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