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法语录二

◎忍辱对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世、出世间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碍挫折,世尊当年成道,还要受三月的马麦之报,更何况是佛以下的菩萨、祖师大德们,每个人弘法利生都曾经遇到许多障碍。以禅宗六祖为例,当初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六祖才二十四岁,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却为无尽藏比丘尼讲解一部‘涅槃经’,帮助他开悟。可见得当时六祖已经有能力教化众生,但是还是到猎人队躲藏十五年,避免种种的嫉妒障碍。所以一生过得很平静,没有经过考验的人,很难会有大成就。

◎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佛经上说造五逆罪一定会堕三恶道。五逆归纳起来,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我们想要断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能够这样观照,烦恼就不难断除,至少也会淡得比较快,减轻修行障碍。

◎传道之法: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没有别的废话。

◎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脱轮回,而且只有净土法门,才可以帮助我们究竟解脱。然而必须要具备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的人,才能真正相信这个法门,依教奉行,三种条件缺一种都不可以。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听经闻法,对净土法门深入了解,断除一切疑惑,这是极为稀有难逢的因缘,如果能够真信切愿,必然永脱轮回,究竟圆满成就。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无尽深广的恩德,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余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世间的拉杂事,都是脱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我们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里没有牵挂。世间的善恶、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从心里真正放下,专念一部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一生必定圆满成就。

◎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我们白天念佛不间断,晚上也不能间断。晚上睡觉胡思乱想,是因为没有把佛号放在心上,如果心里真的有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佛自然不会间断,往生才会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说,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是我们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将来往生就靠不住,换句话说,虽然有信愿,但是不专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愿专一,无始劫来再重的业障也能够消除。

◎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法味,是因为功夫下得不够深,所以佛经上说,大乘菩萨的善根只有‘精进’一项,精进才会有成就,松懈散漫的态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实践’。所以对于佛法的道理,我们必须真正去做,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以及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如果体会不到,表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真实受用。

◎金刚经云:‘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业很难转变;只有心地清净、破除我执,才能够消除业障。凡夫所有的过失,都在于有个‘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以会招来魔障。认真修行、心地清净,欲望很淡泊,什么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碍我们。

◎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众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众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身体不好是业障。我们身体不健康,表示业障没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运才能转变,业障才能消除。修行要发大心,如楞严经上说:‘将此身心奉尘刹’,要把身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是则名为报佛恩’,这就是真正的报佛恩。

◎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是具备真诚、慈悲、忍辱和广大的心量,要能够包容别人,这是修行的基础,所谓是‘心地法门’,发愿要全心全力利益众生,这就是经上说的‘菩萨种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离六道轮回。

◎学佛修行就是学真诚,儒家所谓‘诚意正心’,也就是佛门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牺牲自己、成就大众,念念都是损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会流露出温和、善良、恭慎、节俭、礼让的气质。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这个地方下手,什么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上,才算真实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诚心’,如果讲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难。

◎能够时常存著帮助别人的心,就是修福;时常为别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如果我们不懂得涵养这种温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错失很多积功累德的机会,而且将来别人也会有意无意的疏忽自己,这些都是因果报应。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赞、谤、毁、誉,都不足以挂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轮回、往生净土,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

◎学佛不是普通人,必须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纯正、温厚,纯厚的人自然就老实。我们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些都是无福之相。

◎现代人所有的过失,就在于喜欢‘自我表现’,这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时常想到利益众生、宣扬佛法,这是发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贪图名闻利养,不肯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断的造业。所发的心不一样,想法、作法当然也就不一样,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时常想到为别人造福。

◎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不难察觉到自己的习气。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恶习气就很重,这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时常自我检讨,善的习气要增长,恶的习气要断除,这是修行的根本原则,念佛人也不例外。

◎人命无常,修行人只有光阴最宝贵,一定要老实念佛,才不会虚度光阴。

◎佛经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得人身,是因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业因。我们现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办生死大事,只会纵情沉溺在五欲六尘、贪嗔痴烦恼里面,这是将来生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应该要谨慎,时常自我警惕。

◎心里还有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走到那里都会有业障,即使一个人住山也会生烦恼,身心不自在。

◎学佛最重要的是‘专精’,无论专学任何经典,第一要熟读经文,第二要求圆解,第三要认真实行。什么是‘圆解’?能够了解‘万法平等一如’,专学一部经典,任何一部经典都涵盖一切经,一切经典也圆摄此一部经,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样的见解才是圆融。圆解之后要圆修,也就是将经典中的义理、教训,与自己日常生活见解思想、举止言行融合成一片,这样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为什么不相信正法?因为见解不圆融,烦恼不能断。

◎研讨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对于经典义理能够真正理解。‘解’是认识路,不认识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练,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确的见解。更进一步还要求‘圆解’,有正确的见解而不能圆融,修行还是会有障碍。

◎今天存善心来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错误。我们想要帮助同修,首先要说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让他生平等心,然后告诉他修学的步骤与方法,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之人,首先要发广度众生的大愿,然后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一门深入,专学一个法门、一部经论,培养清净心。心地清净就生智慧,再学无量法门,才能够通达无碍,广度众生,圆成佛道。所以智慧开启之后,再读大藏经,三年真的已经足够了,因为‘一经通,一切经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间法都能够通达,为什么?因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够通达无碍;我们因为没有定、慧,不要说一切法,连一个法门也不能通达。

◎修行人为什么要研究经论?因为对于经论义理不认识、不能够圆融,修行一定会有障碍。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佛。

◎从前出家,前五年不准听经、研究教理。而现在师父却教我们读经、念佛、研讨同时并进,这是希望帮助大家快点进步。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小时读经念佛,二小时研究讨论,这是解行并进。初学者以读经、培养清净心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后,对于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强,认真实行,所以初学、老修的重点不一样。

◎研究讨论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对于经典的义理透彻明了;第二步则要研讨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样去实践;这是重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顺境、逆境、家庭、社会之中,我们能够把经典的道理、原则、教训运用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之中,这样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够得真实受用。

◎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教训,真正能够做到两成才能往生;能够做到一半,就绝对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学佛真正不读经而能够成就的,只有一种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这是为一切念佛人作真实的证明,功德在讲经说法之上。像这样的人,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一般人学佛都要从教育著手,对于道理、事相真正透彻明白,才能够成就信愿,所以世尊不得不说法四十九年。

◎研究经论非常重要,没有理论的基础,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适当,虽然有进步但是很缓慢。所以研究经典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明了透彻,可以消除许多障碍,减短修行成就的时间。

◎初学阶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读经,等过了三千部以后,心定下来,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决定跟从前不一样。

◎我们‘想’,就想阿弥陀佛的本愿,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想这个,就叫作妄想。我们‘念’,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念阿弥陀佛,就是邪念。

◎真正的念佛人,环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实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会成就,就怕我们自己有怀疑、夹杂和间断。

◎我们读经、念佛,如果不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心行,还是不能够消除业障,只是修有漏的福报。我们所有的业障、习气都挂在脸上,愚痴的人看不出来,但是有智慧、有学问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有烦恼、有妄想的时候,就立刻读经念佛,恢复心地本来清净。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读经、念佛,恢复自性的清净,把烦恼、妄想渐渐去除。世尊告诉我们,妄想、执著是众生不能成佛的两大病根,妄想、执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堕,智慧愈少,所以六道里面,地狱众生的妄想、执著最重。菩萨的妄想、执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执著统统断尽,证得圆满无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见得这两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为什么不把它舍弃?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没有什么事过不去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一场空,所以吃点亏、受些冤枉,何必计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的大事。

◎佛法与儒家最忌讳的就是‘杂修’,现代人不懂这个常识,很难体悟古大德求学的经验。

◎成功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专精’而已。李老居士当年教学,对于根器好的同学,可以让他同时学习两门,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学一部经。那些不愿由一门深入的同学,李老居士说:‘我没有能力教你。’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喜欢一部经,只要能专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众靠众、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里共修。因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我们希望所有道场都是第一,所有经典都是第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专一精进’。

◎学习书法可以训练耐心、修定,没有耐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学习一字,临摹一百次。先学字的间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时要读帖,不间断、不夹杂。先要一门深入、专学一家,有成就以后才能够融会贯通。

◎有人问:‘只依照一部“无量寿经”修学,这样坚固的执著能够成就吗?’末法时期,只要执著一种经论,一心专修就能成就。譬如这个讲堂有很多门可以进出,只要执著走一个门,进入讲堂以后岂不是门门平等?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说:‘能知不能行,国之师也;能知又能行,国之宝也’,所以对于通达经论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们也应该赞叹,因为他能够指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学生努力发奋,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这就是古人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修行人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对于人事复杂之地,应当远离。

◎学佛要‘福慧双修’,不怕没有福报,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在台上讲经要想得心应手,至少也得十几年的修行功夫,没有认真的修行、证得境界,只能把佛学名相解释清楚,义境绝对讲不出来。所以求学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则不达’。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这四句怎么讲?怎样学?会么!一是菩萨,二是如来,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还是一个人独自专修比较稳妥。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以及近代我们亲见亲闻,许多自在往生、预知时至的人,都是一个人专修。一个人修,警觉性很高,下定决心超出生死轮回、往生见佛;两个人在一起就有意见,杂心闲话,很难得到功夫成片。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把握光阴努力精进。

◎古德教我们‘内养五德,外修六和’,从这里学起,再推展到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五德,什么都不能成就。

◎修行不需计较一切事务,只要不障碍弘法工作,凡事都随缘。

◎不论世、出世间法,都要靠自己自动自发去学习,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靠别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真正好学,对于道学真正有兴趣、生欢喜心,才会学好。愈是高深的学问,愈要有高尚的德学涵养,才会觉得法喜充满,而不堕流俗。

◎向人请教的文稿,中间要空两行,方便善知识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识没有地方改写,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傲慢,没有恭敬心。

◎护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够包容。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错。心要专、要清净,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养他。

◎真正善知识一定是非常谦虚,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而能够尽心尽力成人之美,爱护、培养下一代。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依理智,绝对不能依感情。

◎净空老法师自称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与人争、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实念佛而已。

◎处乱世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生,就是大福报。千万不要惹事生非,自乱方寸。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觉心提不起来,原因在于不读经书。所以师父常劝初学的人,要把‘了凡四训’先读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时时提高警觉,修行才能得力。

◎不要与人结冤仇,不管他人报不报复。只要自己还有贪、嗔、痴的业力,就绝对障碍修道。

◎欺善怕恶,是绝对的错误,因果报应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时常提高警觉,自我反省、改正错误。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不能忏悔业障。所以要多读书,发现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愚痴,不能够改正过失就是造业。

◎我们起心动念不是对别人负责,而是对自己负责任。如果还不发心修善积福、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今生,恐怕又要轮回六道、长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认清事实,才晓得只有求生极乐世界是我们唯一的生路。

◎处在乱世,能够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报。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锋头愈好。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真正体会这两句话,自然就会心安理得、清净自在。

◎‘无量寿经’上讲的三种真实:‘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都是真实心的流露,真实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觉悟的心,自己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永离轮回、求生净土。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从前错误的行为;修学的方法是‘净念相继’,认真念佛修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执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