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馬拉地人與馬拉地帝國

麟劍《人類源流史》南亞古代民族∶馬拉地人與馬拉地帝國

馬拉地人與馬拉地帝國

一、馬拉地人

馬拉地人,南亞印度少數民族之一。亦稱為“馬哈拉施特拉人”、“馬拉塔人”。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主要分佈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佈。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使用馬拉地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有以梵文天城體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耆那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佈在馬哈拉施特拉邦。

馬拉地人系來自中亞並通過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興都庫什山脈往南亞次大陸遷徙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與當地的棕膚色人種——達羅毗荼人混合,並吸收拉傑普特人、古賈爾人、阿赫爾人等成分逐漸形成的。在歷史上曾建立摩訶剌陀國,1674年建立強大的馬拉塔帝國。1775~1817年間數次發動武裝鬥爭,反抗葡、英入侵,失敗後遭受殖民統治。種姓制度甚嚴,分為三大部分,即阿斯爾馬拉地、貢畢馬拉地和貢格利馬拉地。阿斯爾馬拉地人自稱是上層拉傑普特人的後裔,過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貴族。其他兩部分被認為是下層馬赫拉塔人的子孫,歷來當農民、牧民、僕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間原則上互不通婚。馬拉地人文學、藝術歷史悠久,早在13世紀已有本民族的文學書籍。農村居民愛穿緊袖或短袖無領衫,纏大頭巾;城市男子愛戴黑圓帽,留翅胡,婦女穿方格紗麗。大多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棉花、小麥和豆類。

馬拉地人身體靈活,擅長完成技巧性強的動作。作為印度的主要民族,在歷史上以儀杖衛士和印度教衛士知名。老家是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亦即沿印度西海岸從孟買到臥亞並向內陸延伸至那格浦爾(Nagpur)以東約160公里(100哩)處的操馬拉塔語的地區。

馬拉塔種姓集團主要是一個農村等級,包括農民、地主和軍人。馬拉塔和昆比種姓集團分為沿海、西部山區和德干平原3個亞地區性集團,彼此不通婚。在每一亞地區內,這些種姓的氏族均歸入按地位排列的社會群體。最大的群體有96個氏族,據說包括所有真正的馬拉塔人,不過這96個氏族的排列不大相同,頗有爭議。

馬拉地人的飲食沒有什麼特別,米飯、麵餅、奶、奶油、酥油和蔬菜,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這裡也同樣流行。馬拉塔人的節日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最大的節日是耿乃希節。

馬拉塔人是印度境內居住在德干西北部地區的一個民族。從17世紀中葉起,這個民族開始了武裝鬥爭,反對莫臥兒封建主的異族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大莫臥兒帝國並加速了它的崩潰。在這一斗爭進程中建立了一個馬拉塔人的獨立邦。這個邦的封建上層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戰爭的道路。17世紀末,馬拉塔邦被封建內訌所削弱,但是在18世紀初,又形成了一個以最高統治者——派施華為首的諸馬拉塔王國的強大聯盟。馬拉塔封建主為了稱霸印度而與阿富汗人進行鬥爭,1761年遭到慘重的失敗。由於參加稱霸印度的鬥爭和馬拉塔封建主的內部糾紛而弄得精疲力盡的諸馬拉塔王國,在1803—1805年英國—馬拉塔戰爭中被東印度公司征服。

該民族屬雅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後又融入古賈爾人和拉賈斯坦人的成分。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繪馬拉提人時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凌辱,殉命以仇,窘急投兮,忘身以濟。”泰戈爾在《故事詩》中曾經歌頌其英勇反抗莫臥兒王朝的民族英雄西瓦吉。

二、馬拉地帝國

馬拉地帝國是位於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古代王國。始於1674年﹐末於1818年﹐其鼎盛時期的疆域曾覆蓋整個印度北部。

1、王國的建立

馬拉地帝國的創建者為賈特拉帕蒂.希瓦吉(Chatrapati Shivaji)﹐是一名馬拉地族的勇士。17世紀末﹐當時管治波斯高原和南亞地區的莫臥兒帝國國勢轉弱。希瓦吉乘勢起兵﹐在一番的激戰後打退了莫臥兒的軍隊﹐建立了馬拉地帝國。

2、佩什瓦制度

佩什瓦(Peshwa)是希瓦吉孫兒沙胡在位期間所設立的一個政治體系。佩什瓦的權力相等於現今的總理﹐是為了確保國家在危急關頭仍能正常運作而設的。然而﹐在沙胡死後﹐國家的管治權逐落入當時的佩什瓦手中﹐君主則變一個有名無實的元首。馬拉地帝國亦從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變成一個由多個地方元首共同管治的國家。

3、馬拉塔戰爭

17世紀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使得莫臥兒帝國逐漸衰落和瓦解。馬拉塔人最強大的國王希瓦吉擁有一支包括1260頭戰象的軍隊。1760年,馬拉塔諸邦聯盟派出了一支35萬人的大軍,包括400頭象和許多大炮,北上與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的阿赫邁德沙爭奪北印度的控制權。阿赫邁德沙的阿富汗軍在軍紀和作戰方法、騎兵優勢、火炮威力等方面都勝過馬拉塔軍,本人又擅長軍事指揮才能和外交手腕。結果以馬拉塔人失敗,傷亡10餘萬人而收場,這就是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最後阿富汗人也因損失較大而沒有站住腳,隨著印度各地被英國漸次征服,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象兵作為一個兵種也退出了歷史舞臺,儘管用大象打仗的個別事件一直持續到較晚的時間。

1804年英國人發動了攻擊馬拉塔人的戰爭,8月英軍在拉其普他拿被擊敗……巴拉特普爾的羅者(諸侯)受到了鼓舞,廢棄了和英國人的聯盟,並支持荷爾卡進攻德里,不過這次進攻是失敗了,11月13日,荷爾卡的步兵在迪格戰役中被英軍擊敗,荷爾卡的騎兵在法魯哈巴德被擊潰。

當馬拉塔人的荷爾卡以燒殺來糟蹋英國佔領的省區時,首都印多爾被孟買的英軍攻佔,而英軍的拉克發動了四次猛攻卻於1805年初被查特族在巴拉特普爾所擊敗,英軍不得不和羅者議和,運氣不好的荷爾卡向旁遮普前進,為英軍的拉克追擊。

1805年11月英國和馬拉塔人的信希亞簽訂新條約,1806年1月英國和馬拉塔人的荷爾卡講和,1808年前後,馬拉塔人荷爾卡領地由阿密爾汗攝政,期間他控制了博帕爾,1809年侵犯貝刺爾。

從1627年至1680年是馬拉地王公希瓦吉統治時期。將各個馬拉地王國統一起來,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一新興的馬拉地國家的力量是以強悍而又組織良好的軍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它甚至可以向北方的莫臥兒帝國發起挑戰。最後一位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統治的後半段,幾乎全都花在了在德干高原同馬拉地人的軍事周旋上。到18世紀,莫臥兒帝國的統治逐漸從這一地區撤退出來,結果印度西部和中部的幾乎全部地區,以及北部和東部的很大一部分,都控制在了馬拉地聯盟的手中。

西瓦吉(1630~1680)17世紀印度馬拉特聯邦的締造者,反抗莫臥兒王朝外族統治的印度教英雄。1630年生於浦那附近山寨,出身於印度教徒馬拉特人酋長、小封建主家庭。父親沙吉•蓬斯爾任職於比賈普爾蘇丹國。

1646年西瓦吉任馬拉特軍少年隊隊長,以浦那為據點展開了反抗比賈普爾蘇丹和莫臥兒王朝的鬥爭,並把馬拉特人團結成為統一的戰鬥集體。1659年用計殺死妄圖誘殺他的比賈普爾蘇丹的統帥阿弗扎爾。1660年西瓦吉進攻莫臥兒帝國,奧朗則布派沙伊斯塔□進剿,並佔領浦那。1663年西瓦吉潛入浦那刺傷沙伊斯塔,迫使他撤離德干。奧朗則布對馬拉特反抗力量的日益壯大感到不安,派拉傑普特將領查伊•辛格將他圍困於普蘭達爾山堡。西瓦吉暫時投降。1665年雙方簽訂普蘭達爾條約,西瓦吉割讓23個堡壘以及年產值達160萬盧比的土地。條約還規定莫臥兒王朝應給他以印度高級王公的優待。1666年,西瓦吉赴阿格拉覲見莫臥兒皇帝時因受冷遇而強烈抗議,奧朗則布將其軟禁,並欲殺害。1667年,他設法逃脫。1670~1673年西瓦吉再次起來反抗莫臥兒帝國,並收復浦那。1674年在賴加爾加冕為“查特拉帕蒂”(即獨立的君王)。1680年4月去世。

西瓦吉領導馬拉特人進行了35年的反抗莫臥兒帝國的武裝鬥爭,把馬拉特人96個部族聯合成為獨立的軍事強國。內政上實行頗得民心的改革,驅逐了穆斯林封建主,農民的田賦減少到收成的1/3,財政來源主要是依靠向莫臥兒帝國統治區徵收的軍事保護稅。軍事上建立了軍紀嚴明的以農民為骨幹的、善於進行山地游擊戰的輕騎兵。西瓦吉領導的馬拉特游擊戰沉重地打擊了奧朗則布的統治。

1775~1818年,英國殖民者征服印度馬拉塔聯盟的三次戰爭(Anglo-Maratha Wars)。18世紀初,馬拉塔國家分裂為五個半獨立的封建王國。各王國為爭奪聯盟統治權,不斷髮生爭鬥。英國殖民者乘機插手馬拉塔內政,多次挑起戰爭。最終完全瓦解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馬拉塔人是在印度莫臥兒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他們的政治霸權。馬拉地帝國的結構,是由西瓦吉大王的天才和軍事才能所建立的,經過短期的衰落之後,又為巴吉•拉奧一世所重建。馬拉塔人憑著雄厚的軍事力量,曾經和英國爭奪政治霸權達50年之久,但由於希瓦吉及其繼位者沒有重視社會改革、普及教育和團結人民,馬拉塔聯邦始終是一個鬆散的結合。馬拉塔聯邦沒有健全的經濟政策和良好的財政管理,直接影響了這個國家的政治發展。馬拉塔王公的軍隊沒有統一的編制,軍隊的核心是由不同部落的僱傭兵組成,這些僱傭兵是被歐洲教官,主要是被法國教官所訓練、指揮的。這些外國冒險家只是企圖發財致富,其中許多人還是英國人的間諜。除了常備軍以外,馬拉塔王公還擁有其封臣們所提供的封建民軍,其戰鬥能力很弱,而且由於封臣們不聽王公的命令,關鍵時刻派不上用場。更為致命的是馬拉塔諸王公之間的內部紛爭、此起彼伏的內戰、這不但削弱了王國自身的力量,而且造成了英國人出面干涉的口實。有的王公甚至引狼入室,從而導致了馬拉塔的衰敗。經過英國一馬拉塔之間的三次戰爭,盛極一時的馬拉塔王國終於匍匐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腳下。

4、王國的衰落

在北面的阿富汗人和當時英國軍隊的不斷侵擾下﹐馬拉地帝國的國勢開始衰微﹔最終於1818年為英國所滅。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