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4月17日晚,又一樁悲劇發生——17歲男孩在盧浦大橋跳下,當著母親的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近年,青少年自殺案例頻出,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作業沒寫完怕被批評,不服嚴厲管教,與父母發生爭執,和同學有了口角……一樁樁在我們看來完全可以解決的“小事”,卻讓那麼多孩子選擇了自殺這一最極端的方法。


北京大學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做過一項全國性調查,對象是141580個10歲至24歲的學生。結果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1個人曾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有過自殺計劃的佔6.5%。其中,學習壓力大、父母期望值高,是自殺的首要原因。


自殺、抑鬱、叛逆……悲劇每天都在發生,還有一些隱而未現。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孩子們到底怎麼了?背後的誘因是什麼?我們作為父母,能夠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些什麼?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北大徐凱文老師在第九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發言: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考上北大可是我們基礎教育下的“成功”啊!


徐老師還分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箇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現在是13%。20年前,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增加了120倍。


美國情況更嚴重,9到17歲的青少年中,21%有可以診斷的心理健康問題或上癮症狀。大約10.7%的美國青少年有抑鬱症,5.9%有嚴重焦慮症狀, 而自殺在2016年升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2016年,我來北京開“應用心理學大會”時,北師大心理學部長髮言:“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越來越多!” 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兩方面,基因和環境。基因佔到40-50%,而另外的50%-60%,來自於環境。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就是這50-60%可以調整的因素。


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線,是和睦的家庭關係


孩子的第一個基本需要是“歸屬感”。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能夠“處理生活中的壓力”,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對能和睦相處的夫妻,不但擁有感情基礎,還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寬容、耐心、會溝通,還會管理情緒。我們都有生氣的時候,生氣不分好壞,但是怎樣表達出來,就有好壞之分。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生活在和睦家庭裡的孩子,每天都在上著最生動的“心理健康”課,他們知道怎麼樣去處理壓力,怎麼樣去解決衝突,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觀察和學習來的。


生活在父母關係不和的家庭:重複暴露在充滿矛盾、要求總不一致的環境中,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對情緒和行為的控制能力,更容易產生恐懼、抑鬱、憤怒的感覺。父母之間長期衝突,無論是否離異,與孩子的焦慮和問題行為都成正相關,和健康成負相關。孩子暴露在衝突中的時間越長,負面情緒越多,相應的行為反應比如攻擊性行為,也越多;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更為脆弱,更可能離異。


如果說人生真的有什麼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真的就是父母的關係。


你剝奪孩子的自主感和成就感,就是在剝奪“心理健康”的根基


除了歸屬感,成就感和自主感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為這些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能發揮多大潛能。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如果一個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找不到讓自己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主感的活動,他的“心理健康”就沒有一點根基。孩子有自己天生能力和個性特點,需要父母的接納和尊重,才能建立成就感和自主感。否則他們的心理健康就有很大的隱患。


你每天都在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喂“垃圾食品”嗎?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大量的心理學證明,不管是師生還是親子互動,只有把鼓勵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 4:1 或5:1 的時候,孩子接受起來才更有效。


孩子彈鋼琴總有好的地方,你要是指出來說,孩子你看這麼難的曲子,你都堅持練了一個多星期了,我特別佩服你的這種毅力。孩子就更有意願和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有一個爸爸說他不會彈鋼琴,可是家裡倆孩子特別喜歡彈鋼琴,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一彈鋼琴這個爸爸就靠在旁邊,用既羨慕又崇拜的眼光看著孩子,然後說你們彈得真好,孩子就可喜歡彈鋼琴了。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積極記憶。我們每天對孩子說的話、管教的方式,傳遞的眼神等等,都會成為孩子的記憶,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食糧。


如何讓孩子學會面對挑戰,獲得成功?


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功,是否能夠充分發揮潛能,都與面對困難時的韌性和恆心有關。


但是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是什麼在影響孩子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是選擇爭取還是退縮?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三個因素決定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是悲觀還是樂觀:


01 孩子在成長中常聽到和看到的父母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成功的時候,父母總是歸結為孩子個人的努力或特長,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說服了”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02 孩子失敗時,父母批評的方式


如果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總是歸結為孩子個人的錯誤,並給他貼標籤,如“你就是記性差!”、“女孩子數學都不好”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悲觀的解釋方式。


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一點失誤,馬上誇張到將來會有多麼糟糕的結果。比如孩子只是錯了一道數學題,馬上就說:“你要是建房子,錯一個小數點能行嗎?是要出人命的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但這反應也太誇張了!孩子以後還敢再犯錯誤嗎?


03 早期生活中,有負面事件反覆發生


如親近的家庭成員在自己幼年時離世、父母離婚,或長時間發洩負面情緒等。如果沒有適當引導,孩子會覺得不論自己如何努力,壞的結果總會出現,個人努力不會有用,所以感到無助,將來在遇到困難時則更容易選擇放棄。


“為未來成長而學習”還是“為過去錯誤而懲罰”?兩種教育有天壤之別


孩子在各方面表現都好的時候,通常一好百好。但孩子們犯錯以後,已經是極度的悲傷、恐懼、失望、有挫折感了,我們的反應孩子會特別印象深刻,管教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曾有報道幾位男生在網絡上攻擊某位老師,被校方發現後,每位學生的家長都被叫到學校談話,要接受停學的處罰。當時這幾個男生被一起叫到辦公室來開會的時候,你就看到,其中有的家長臉上都快掛不住了。你可以想象回到家裡他們會怎麼發作。


可是有一位爸爸,非常心平氣和。這位爸爸說誰年輕的時候沒犯過錯。我跟孩子談過這件事了,他其實根本沒上過這個老師的課,就是因為別的同學都在說這件事情,他跟著瞎起鬨,結果他說的話更難聽,也得到了更嚴重的懲罰。


但是孩子對這件事記憶非常深刻,他學會了要三思後行,不要人云亦云。


所以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從這件事情上學習了什麼東西。


如果我們發火了,孩子就會想怎麼反抗我們,跟我們爭辯,我們就轉移目標了,就把焦點變成跟孩子的衝突上,就錯過了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為將來的成長而學習”還是“為過去的錯誤而懲罰”,不同的管教理念,對孩子面對錯誤或失敗時的心態有天壤之別的影響。


最後,我們再回到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處理生活中的壓力,發揮潛能,有效工作,為社區作貢獻。它們落實到生活中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相互支持愛護的夫妻關係,相互尊重的親子關係。這兩樣有了,孩子就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心理健康的基礎。


17歲男孩跳橋喪生!他的家長到底做錯了些什麼?(父母必讀)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是學校裡教過的知識都忘掉後,自己還保留的東西。


回頭想想,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期間學習的具體知識還能記住多少呢?


我們最終記住的,是對我們工作和生活影響最大的自我概念、減壓方式、抗挫能力等心理健康的因素。


祝願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充分發揮潛能,處理生活中的壓力,在成長過程中養成那些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品格和行為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