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新作匆匆掠影

《诗刊》每月出版上、下半月刊两大册,发表的诗歌密密麻麻,数量可观。不会有人无所事事,一首一首去研究这两大册诗歌。我只能匆匆掠影,把“撞到枪囗”的劣诗拎出来“分享”。刚刚出刊的《诗刊》4月号,依我个见,列出以下几首(作者不署名了,对诗不对人)。欢迎你认同,也欢迎你反对。

说明:对一首诗的评论,按理说应该将原作完整附上。但是,由于是批评原作,《诗刊》不愿听到这类声音,于是可以以“未经授权”为由。视你转载他们发的诗歌为“侵权”,申诉删除你文章。为此,以下被评论的作品均不能全文附上,只能展示一首诗的片断。完整原作请去搜索。


1、《喝了一碗鹅汤》


这首诗写喝了一碗鹅汤的快感。诗的最后两段写道:


“喝了鹅汤身上就暖和了

深秋的雨凉转寒了

抱大白鹅时我像抱一个男子

我赞颂它美壮有力

然而喝鹅汤的时候还是喝着鹅汤了

同样虔诚地赞美鹅汤清甜的啊

一只碗就这样满了又空了”



2、《黄昏的时候我理解了沥青》


这首诗只有6行,开头两行写道:


“黄昏的时候我理解了沥青,

它正抚摸我的灵魂。”


谁都知道,沥青是用来铺筑路面的黑色材料。如何理解沥青?沥青又如何抚摸人的灵魂?沥青只有铺在路面上才构成路的组成部分,但不能说沥青就是路。这首诗好像是写一条沥青路。



3、《晩色》


这首诗好像写悼念“在洪水中漂走的人”。第一段写道:


“祝福啊,潜入冰土的你。

青春在烟花中滴着血,

凝固成火。我卑贱的喉咙里,

一直翻涌你死后的骇浪。”


要看懂这几句不容易。有人死了,为何用“祝福”?怀念逝者事迹,是在心中怀念,或在脑海中浮现,怎么用“喉咙”怀念?喉咙里能“翻涌”死者的事迹吗?这,除非叫著名评论家罗振亚来解读。



4、《四月》


这首诗写四月很冷,忘了加衣服,怎么办?作者这样写道:


“在四月底

穿无袖的裙子

因理发太贵而留了很久的长发

仰起脖子时

它贴在我的胳膊上

保暖”


建议李少君在《诗刊》增加一个栏目,就叫“生活诀窍介绍”。



5、《赶路》


这首诗写“含着秋雨的饿走在大路上”赶路。管它赶什么路,这些句子很搞笑:


“一个电话打到梦里


满脸麻子的梦

有着明亮的世界观

挂在萤火虫的乡下

享受生活简朴的宁静”


读完李少君审稿后发表的这些诗之后,请你移步去读李少君发表的一堆诗歌论文和演讲,什么“诗歌要有开新时代风气之先的气魄”,什么“打造开新时代先风的诗歌品牌”,什么“新诗又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转折点”,什么“诗歌是中国人的精气神,正“向上超越””,什么“新时代诗歌发展新路径 ”,什么“诗人应成为新观念新价值的探索者”,什么“以精品奉献人民,创造新的诗歌高峰”,什么“当代诗歌的美学呼唤”。等等,等等。我一直有个固执的错觉,《诗刊》社里住着两个李少君,一个是专门对外发表豪言壮语的李少君,一个是专在《诗刊》选发文不对题诗歌的李少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