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懿 ‖《鴻雁》來自草原的鄉愁

有這樣一首歌,唱出了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飽含了遊子對故鄉的思念,騰格爾、降央卓瑪、韓磊等著名歌手都曾傾情演繹過,它就是根據蒙古族民歌改編,由蒙古族歌手呼斯楞首唱的歌曲《鴻雁》。

《鴻雁》屬於蒙古烏拉特民歌,這是一個遊牧民族聚居的地區,烏拉特人民熱情好客,豪爽大氣,每當舉行宴會或盛會時,便會唱起宴會歌謠,以表達對遠方客人的歡迎和友善之情,《鴻雁》便是宴會歌曲的其中一首。

秦懿 ‖《鸿雁》来自草原的乡愁

雖然《鴻雁》篇幅短小,只有短短四個樂句,但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烏拉特幾代人智慧的結晶。《鴻雁》的原名為《鴻噶魯》,意為白天鵝,最初的版本是在宴會上即興演唱的,表達了對親人的不捨和對家鄉的思念,後來,烏蘭牧旗作曲家祁達楞太將歌詞改編,保留了其原來的曲調,與我們現在聽到的曲調大致相同。

由於《鴻雁》一開始都是用蒙語演唱,所以只在內蒙古地區流傳,後來,著名作詞人呂燕衛先生將它重新填詞,呼斯楞和他曾經工作過的樂隊額爾古納一同演繹,這個漢語的版本繼承併發揚了蒙古族音樂之大美,令歌曲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由於《鴻雁》的旋律優美、歌詞也朗朗上口,很快便流傳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歌之一。

秦懿 ‖《鸿雁》来自草原的乡愁

呼斯楞在雲南表演節目(圖據新華社)

《鴻雁》的整體節奏自由悠長,頗有蒙古長調的影子,全曲由角音開始羽音結束,主要建立在羽調式上,風格較為憂鬱,更加能夠表現濃郁的思鄉情懷。全曲一共有1—2—3—5—6五個骨幹音,旋律的進行為典型的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旋法,而將全曲的旋律連成線會發現,旋律線條的態勢呈現波浪的形狀,像山巒一樣起伏較大,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悠遠。全曲一共四個樂句,第一樂句便是由角音級進到徵音的持續下行,緊接著第二樂句便是一個反向八度的上行,營造了歌曲大氣磅礴的氣勢,第三樂句歌曲以迂迴的二、三、四度作連接,最後的第四樂句結以3—5(低音)的下行五度結束。歌曲的第二樂段的旋律是在第一樂段的原樣重複,但是在調式上從E羽調式轉換到了F羽調式,也就是升高了一個調,這樣的設計令歌曲的旋律更加深入人心的同時,情感也得到了強調和昇華。此外,歌曲的節奏較為平穩緩慢,以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幾乎每個樂句都以長音的延續為結束,使歌曲的意境更為寬廣、悠遠。

詞作者呂燕衛不僅是著名的作詞人,也是一名優秀的音樂製作人。2005年4月,時任額爾古納樂隊製作人的他開始走上了歌詞創作的道路,要將蒙語歌曲《鴻噶魯》改編成漢語,這對呂燕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令人驚喜的是,這個出生于山東的齊魯之子抓住了蒙古族的審美精髓,將鴻雁這個蒙古族認為是友誼與思念象徵的動物作為歌曲的主題,託物言志,通過描寫鴻雁在天空翱翔的優美姿態,體現了蒙古族人天生對動物的熱愛,也以鴻雁從南向北遷徙的遙遠路途寄託了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曲的歌詞字數並不多,可以說是短小精悍的典範,每段的四句歌詞與旋律的四樂句一一對應,歌詞采用“二、三、五;三、三、六”為造句節奏,以“ang、an”等開口音為韻腳,採用比興的手法,讓歌詞的“起承轉合”得到了完美的呈現,既描繪出了好一片“江水長、秋草黃”的秋水長天,又將蒙古漢子“酒喝乾,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的灑脫豪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又讓北歸的鴻雁帶上游子的思念,整首歌的歌詞一氣呵成,聽罷讓人暢快淋漓之餘又有一絲惆悵在心。

秦懿 ‖《鸿雁》来自草原的乡愁

內蒙古歌手呼斯楞作為《鴻雁》的首唱,用他高亢清亮又略帶滄桑的嗓音,精彩地演繹了歌曲,在他的歌聲中,有對遼闊草原的無限嚮往,有對家鄉泥土的深情眷戀,這些真情實感引起了無數人心底的共鳴,深深地打動著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