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

CCTV-10

2019.4.21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省 龙门篇

龙门县地处广东省中部,位于增城母亲河增江的上游。古人对地势较高的河流峡谷惯称“龙门”,因此这里得名“上龙门地区”。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

此地群峰竞举,孕育了丰富的铁矿资源。但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动荡时有发生。

为加强管理,明朝政府在此设县管辖,因此地属增城县上龙门地区,而得名“龙门县”,并沿用至今。

龙门建县后,流寇山匪抢劫村庄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直到今天,南昆山附近还遗留着大小几十座兼具防御与生活设施的方正古朴的碉楼。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岁月更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门县结束了动荡的岁月。1984年,龙门县设立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对这片山林进行合理保护与开发。

数百年来,龙门人在南昆山的山岭间劳作,在田畴中筑起堡垒,他们用坚毅和睿智,在大山中创造文明,将生活涂抹出别样的色彩。

龙门远望,殷红依旧

唐广祥是龙门县的一位作家,生长于龙门这片红色沃土上。平时在写作之余,他经常拜访当地的老兵,记录收集革命年代的诸多故事,并希望将这些故事编辑成书,使家乡的历史成为永恒的记忆。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这座清代客家围屋是白芒坑的松龄围,也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驻扎休整的地方。

距离白芒坑村约12千米处,有一座客家村落石墩围。在红四师离开17年后,这里爆发了震惊南粤的“石墩围血战”。

1944年7月6日,石墩围遭遇千余名日军突袭侵扰,围内村民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逐巷逐屋的战斗。石墩围村民们英勇奋战、顽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势,也极大鼓舞了广东人民的抗日决心。

历经数月的考证与编辑,唐广祥的新书《红色印记》顺利完成。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青山忠骨,浩气长存。红色的革命精神,赋予这片土地最鲜亮的色彩。今天,这种正义和不屈的精神,正穿过岁月的晨雾,愈发璀璨耀目!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巧手匠心,盒箩挑“喜”

在龙门县,流传着婚嫁等喜庆节日用盒箩挑担的风俗。除了显示主家家境殷实外,更寓意着挑喜纳吉的意思。

盒箩是否精巧耐用,原料至关重要。丰沛的降雨和充足的光照,使得南昆山这里生长的单竹,比其他地方的竹子颜色更白、韧性更好。

如果说竹料是底色,那么繁复的织法则赋予了盒箩美的灵魂。盒箩编织时多以“福”“喜”为主,通常采用双层细密编织,福字四周围装饰多层锦地、回纹,构图对称布局严谨,相对而言三色编织就多了一些立体简约之美。

数百年来,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随着客家人独特的婚嫁风俗,传承至今。今天,古老的盒箩,在匠人的坚守与复兴中,蜕变为新的工艺品。巧手匠心造就的林村盒箩,闪烁着匠人的智慧,更蕴含着龙门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愿。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百年祭仪:“舞火狗”

“舞火狗”是蓝田瑶族独有的祭祀仪式,源于瑶族神秘的图腾信仰。少女们穿戴竹笠和线香,装扮成“火狗”姑娘。她们吟唱古朴的歌谣,跳起升腾的舞步,驱邪纳吉宣示成年。

如今这种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仪式,已成为我国唯一余存的,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相结合的民间祭祀仪式。

林和娣是“舞火狗”祭祀舞蹈的新一代传承人。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她策划将这种原生态舞蹈,改编为适合舞台演出的大型民俗舞蹈。

龙门县影剧院,舞剧盛大开幕。古老的歌谣,跃动的舞蹈,传递着蓝田瑶族穿越百年的文明信仰。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雄奇俊秀的南昆山,孕育了龙门灵秀的山水与厚重的人文。古朴厚重的文化遗迹,是龙门大地人文兴盛的见证。逾越千年的古老工艺,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神秘的“舞火狗”民俗,传递着蓝田瑶族古朴久远的信仰。

央视巨作《中国影像方志》龙门篇登陆CCTV10频道数百年来,龙门人用大山一般的坚毅与勇敢,在日月轮换间,续写文明新篇!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龙门篇》

播出时间:4月21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张嘉祺 程乾(实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