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吃虧,別不當回事

1.

以前上學時,每次寫作文都會用上萬能金句“種下一種性格,收穫一個人生”“性格決定命運”。但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這些話也只是讓辭藻更加華麗,展示自己知識積累的深厚罷了,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意味。但隨著大學畢業,上班工作,結婚生子等一系列社會活動,他們會清晰地感受到性格帶給自己的困擾和痛苦。

越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吃虧,別不當回事

​朋友是某單位的技術人員,白天忙著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更新自己的公號。為了寫出精彩的故事,她經常熬夜到晚上兩點多。但畢竟年齡在那裡放著,堅持了半年,身體就熬不住了。她曾想著隔天更新一次,但又覺得太對不起關注自己的小夥伴們。直到有次,在單位暈倒被送往醫院,她才不好意思地徵求大家的意見。

聽朋友說,好多小夥伴都安慰她,要注意身體,大家都希望看到更為快樂的她。雖然期待故事的進度,但健康更為重要。當時她的心情是既溫暖又愧疚。剛開始我覺得不解,畢竟被理解是件很幸福的事。直到聽到這樣一席話:

朋友無奈地告訴我,她是那種典型的取悅型人格,也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的人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努力想要做到最好,希望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他們總是不自覺地想要去取悅別人,忍不住替他人的情緒買單和負責。

有時候受了別人一點小恩惠,或者佔了一點小便宜,內心就會感覺特別不好意思,會想方設法將這份人情還回去。只有這樣,心裡才會覺得舒服和輕鬆一些。而正是如此,他們往往很難做好自己,整日活得都很累。

雖說人格沒有好壞之分,但如果遇到這種討好型的,真的是挺讓人心疼的。

2.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討好型人格的出現呢?其實絕大部分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對於孩子來說,主要是受到家庭和學校環境的影響。

家庭因素

越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吃虧,別不當回事

經常打罵孩子的家庭

在有些家庭,孩子從來都不是被疼愛的對象,反而是被夫妻踢來踢去的皮球。由於不是被期待著出生,所以從小就無法獲得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甚至還時常淪為父母發洩情緒的出氣筒。生活在這種糟糕的家庭,為了贏取父母的關注和可憐巴巴的疼愛,孩子會逼迫自己過早地成熟懂事。他們往往表現得十分聽話,不亂花錢,被欺負了自己想辦法,也從不提各種要求,學習也特別努力……即使很累也去討好,到最後就變成習慣。

說實話,這種家庭的孩子雖然以後會很優秀,但卻活得很累、很辛苦。他們會事無鉅細為別人著想,同時又極度沒有安全感。最重要是特別敏感,甚至說一句話都要想想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為了別人壓抑和委屈自己,根本無法過得灑脫和舒心。

而在婚姻感情中,由於從未活得過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極度渴望從他人那裡獲得關愛。甚至為了彌補遺憾和內心的創傷,對他人的愛和關注有種異常的執念,很容易受到傷害。

經常否定和打擊孩子的家庭

在有些家庭,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得到的永遠都是各種難聽的話。雖然我們提倡挫折教育,但並不是說要打擊孩子。也許你的出發點是避免孩子驕傲,希望他繼續努力。但這種長時間的不被認可,會讓孩子缺乏自信,變得自卑敏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由於從骨子裡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因此他們會錯過原本不錯的機會、摯友和攜手一生的伴侶。

學校因素

越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吃虧,別不當回事

有些孩子雖然生活在充滿愛和尊重的家庭,但卻還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究其原因,時常和學校因素分不開。要知道,除了需要父母的陪伴,同伴交往也是尤為重要的。如果孩子在班級里長期被同學孤立,遭受冷暴力和校園欺凌,這種不被接納的失落,會讓孩子無法在班級中找到歸屬感。不僅會產生厭學情緒,而且還會變得內向孤僻敏感自卑。

而這種早年的創傷,會讓孩子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無原則地滿足別人,不懂得拒絕,以此來換取別人的好感和不對等的友情。殊不知,這種不計較和小心翼翼的討好,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軟柿子、好欺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