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盛唐诗歌直白却意气飞扬?

为何盛唐诗歌直白却意气飞扬?

诗歌发展

为什么部分唐诗明白如话却意蕴无穷?

这个问题其实就包含了答案。

看,提问者自己也清楚,只是一部分而已。哪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不是百花齐放?就拿现代小说来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能得到那么多人的青睐,但是在中国的普罗大众中,他是不是比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更得人心?未必吧。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也是如此。所以有“打油诗”、“白开水诗”、“黄色小调”,同时也有“古风”、“格律诗”、“词”、“曲”。这些作品在品味和写作技巧上各有不同,也各有受众。

而唐诗,正是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融合得比较好。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两个特色极好的融合成了盛唐诗歌的一种风格,就好像钱钟书的《围城》,内行看门道,外行也可以看热闹,大家都喜欢,才是经典作品。

晚唐时期的诗歌走向其实就变了。李商隐的诗很多人就读不懂了,完全和直白浅近走上了相反的方向,表达的感情也晦涩艰深,让读者好费神思。

这是时代对诗风的影响,也是文字结构自身发展的变化。我们如果对诗的发展史有一个大的观感,就能理解为什么。

为何盛唐诗歌直白却意气飞扬?

盛世飞歌

诗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囿于文字表达能力不足,是简单,质朴的,并没有过多的花哨,写的东西也多古朴、古拙,没有后来文人的七窍玲珑心。固然是从民间整理上来的诗歌,其实还是上层文人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就是萧太子整理的,说民间文化程度不好,这些高层文人水平却高,所以汉魏之前的诗歌风气就是如此,与阶级关系不大。

随着文化发展,汉朝诗作大量出现,脱离了音乐独立存在,开始讲究韵律。魏晋时期曹植的文采天纵,在翻译印度佛经用于吟唱时发现了汉字的声韵规律,在南北朝时期声韵学极其昌盛,沈约等人整理出《四声韵》用于诗歌创作。诗,越来越优美了。

但是,诗的内容从汉魏风骨之气经过文人避世研究玄学,朝政动乱不堪,诗歌的意象已经衰落了,所以南北朝的齐梁体(又称宫体诗),美则美矣,却华而不实。

进入隋、唐,国家大一统,高层知识分子展开了对齐梁体的批判,陈子昂、李白这些诗人走的是复古路线,不但要学习汉魏遗风,诗文格式也以古风为主。而另一条路是经过齐梁体这种声韵、格式精细化后,宫廷诗人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了格律体,也就是我们说的近体诗。

为何盛唐诗歌直白却意气飞扬?

心怀天下

不过,不管古风还是近体诗,在内容上都不再走齐梁体颓靡艳色的路子。

诗是时代之风。大唐的兴盛让诗歌的创作走上了一个非凡的积极向上的时期。从军者,有边塞诗,漫游者,有山水诗,为官者,有讽谏诗,但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是合时代而作,走在昂扬的路子上的。都是从各种景色、情境、事件入手,抒发作者自身感受,寻求读者的通感。

中唐诗的代表人物白居易,早年推行新乐府,晚年的诗温和浅白,以人人读懂为最低要求,因此形成了“白体”,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对象。这种结合简单易读与思想境界的诗比李商隐所衍生的西昆体受众更广是自然的事情。

唐诗中有白话写景,意蕴无穷的写法很正常。现在也有,但是不多。

但是大唐诗歌是中国古诗的创作高峰,所以这类好作品最多也正常。

这其实是个大数据问题。

为何盛唐诗歌直白却意气飞扬?

盛唐气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