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是发迹或是潦倒,他的态度始终不变。韩愈年轻时同孟郊、张籍交好,当时这二人的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却一如既往地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后来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韩愈还是和过去一样,虽身份显贵,但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依旧会同他们谈话宴饮,论文赋诗。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辅时及物”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在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其夫人见此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正是这种严谨的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曾巩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在18岁时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曾巩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同杜衍、范仲淹等人都有书信来往,其时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世人一般都将这句话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苏洵在决定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截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吃,特地剥了几只粽子,加上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夫人过来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却原封未动,然而在砚台的四周,残留着不少糯米粒,在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被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其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感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宰相。

关于苏辙名字中“辙”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这与苏辙相对内敛的性格也颇为相符。

古代女子闲趣图鉴,特邀插画师牛奶仙人参绘。更全面的图文介绍,请翻阅《画匣子·青衫赋》。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跟你们说的“唐宋八大家”,还有印象吗?

《画匣子·青衫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