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碎屑之五: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

每每有本乡先贤回家参观,记者问他们的感受,他们总会千篇一律地讲,家乡变化实在太大了,变得不认识了。这种感慨颇有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笑问客从何出来”的感觉。但是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却经常会想起胡适《归国杂感》里的话,大致是胡适留美回国,在美国的朋友说七年的时光,中国恐怕一日千里,他却说:

“我们中国正恐怕进步太快,我们留学生回去要不认得他了。所以他走上几步,又退回去,他正在那里回头等我们回去认旧相识呢。”

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他回来了以后所见到的,也仅是新瓶装老酒的景色:在新建的大舞台表演的是几十年前的戏子;无聊消遣的玩具,加入了扑克的玩法,却终还是老式的赌博;出版界更糟一些,哲学还在讲中国古代哲学,西方文学则停留在十七、十八世纪。这些都是表面,实际上是中国人的特质,一点都没有变。

近世碎屑之五: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

写下《归国杂感》的胡适

放到现在来看,主张汉服的如牛鬼蛇神一般,一身淘宝上唱戏的打扮,中国传统仿佛再次复活了;小孩子被逼着要学《弟子规》、《三字经》了,重新要学习孝道了;婊子演而优则嫁大款的例子每每都发生。时兴的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红,殊不知去翻翻以前的地方志,多多少少都有几个平民、节妇,成为当时的榜样。徽州的那些牌坊的主人,哪个不是朝廷表彰过而成为偶像的人。看来,中国实在是“走上几步又退回去了”。

谈历史的,其实要扯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比较乏味。你说这种国民特质,哪是一句话,一篇文章能够说明白的,但又不能不说。不说,就没法了解中国在遭遇东西方剧烈变化的时期,缘何会是这样?缘何又不是那样?一言蔽之,了解当时中国的精神状态,才能知道我们的祖先以何种思想或者心态在考量时世,又如何再作出决定,这样才不至于陷入简单的器物论。--那时打败我们的,并非只是西方的船坚炮利,而是人家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和制度建设。

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里提出了一个“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内涵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是(1)以自我为中心;(2)以不平等看待外国。--但这只是知识分子的自作多情,这种高屋建瓴的意识,怎么可能是一般民众的想法,这些只是那些士绅官吏的傲慢而已。我们看历史,毕竟还是要看普通民众的一般心理,若只看统治者的各种说辞,则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时,国家仍是繁荣昌盛,千秋万载已。

近世碎屑之五: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

《中国文化的展望》

早在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即已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出版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列举了二十多条中国人的内在精神特征,影响深远。但是由于言语过于刺耳,并且每每有不当的表述。赞成的很多,批评的也不少。作为历史资料,则是价值颇大。不失为是研究当时背景下中国人心态难得的材料。

但中国人到底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或者是价值追求,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辜鸿铭说中国人广阔、深刻、单纯,实在是溢美之词。而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又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却并没有,要从那些具体情况和纷扰的论述里,提炼出一些当时的特质。实在是个难事。

近世碎屑之五: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

明恩溥

如果撇开儒家的思想,而谈中国人的精神是徒劳的。儒家学说以及他历经数代不断吸收变化的各个派别,赋予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既非是单一纯粹的信仰,又不是杂糅到让人摸不到头绪的学说,首先它是一种世俗哲学,近似于伦理学,它是一种基于个人行为准则规范的道德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他对一个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使社会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他的保守也是显而易见,他拒绝了所有的社会改革,让传统中国陷入到专制的漫漫长夜。

故而,在综合了东西方的诸多论述以及对当时史实具体观察以后,我大致总结这么几条,以便对整体的心理有个概观的了解。

(一)尊古崇老

上古三代在传统中国是民众心中的理想国。大同的理想同岁月静好真的是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会讨论我们最终会走到哪里去一样,古时他们的想法就是有一天能走到大同社会。

因此,老的必然是好的。似乎是社会越走到后来,越混乱不堪。这样又使传统中国走到经验主义和权威主义的路上去。经验是可以参考的,权威是必须服从的。

(二)内圣外王

孟子的话:“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每个入世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心中总有这样的美好理想。但怎么去实现,却是大有问题。在1600-1800年之间的知识分子们,基本遭受着空前的打压,气氛沉闷得很。

(三)中庸之道

这个特质最具代表性。似乎是显示了中国人的不争,其实也不过是鲁迅《阿Q正传》里的一种自我满足罢了。

(四)和谐与遵从礼数

在中庸的前提底下,中国人追求一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追求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尤其表现在礼数方面。到了后来,就直接近于形式主义了。

(五)重农轻商

在讲到社会结构的时候,我们讲过中国人重农轻商的倾向。对于商人的评价,总是冠以比较贬义的词汇。商人的地位似乎不受到尊重,虽然他们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这个并不是社会现实,诚然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对商人不怀好意,但,这种不怀好意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批判,不如说是对未来的担忧。儒家正统认为商人依靠财富取得了惊人的地位,生怕会抢夺士人的权利。故而,与其说这种轻蔑表现在现实里,不如说它其实是另一种精神胜利法。

(六)和平友好

总体上,中国人是向往和平的。诚然有着对四方来朝的满足与对异族的不认可,但在具体表现上,要平和许多。

以上总结的诸点,就是大致近世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带着深深的帝制时代的烙印,又有儒家传统之下的光辉。反观现在,面对道德水准不断降低的当下,不禁让人唏嘘!

以上文章是我诸多原创文章里的其中一篇,抄袭或者借鉴都非是我的特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赞;不同意我的观点,请评论或者私信告诉我;不喜欢我的文笔,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页里,你们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谢各位阅读者的付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