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並非金庸虛構 蒼南一塊石碑引出一個“明教遺址”

2019-04-17 09:24 | 溫州晚報

金庸曾給自己14部中、長篇小說寫過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其中,這“倚”,便是指《倚天屠龍記》。

近期,新版《倚天屠龍記》熱映,再次掀起“金庸武俠”熱。但您知道嗎?在蒼南錢庫與金鄉交界的偏僻田野上,竟然有一處明教遺址。並且,在此處遺址上發現的一塊石碑,如今被陳列在蒼南博物館內,被評為國家二級文物。小編帶您來認識下這件“寶貝”——選真寺記碑。

前世傳說

稻田中發現選真禪寺和選真寺記碑

摩尼教起源於古代波斯,在中國以“明教”方式為人熟知。

選真寺俗稱“彭家山堂”,位於蒼南錢庫鎮括山社區下湯村,為浙南僅存的三個摩尼教遺址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摩尼教寺廟之一(另有蒼南炎亭潛光院、瑞安曹村明教寺)。

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介紹,1982年,浙江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人們發現民國《平陽縣誌》有記載,元至正八年(1348年)進士孔克表撰寫了《選真寺記》,其中寫道“平陽郭南行百十里,有山曰鵬山,彭氏世居之,從彭氏之居西北有宮曰選真寺,為蘇鄰國之教者宅焉。”蘇鄰國即古波斯,蘇鄰國教即摩尼教,宋代以後華化的摩尼教就是明教。“平陽郭南”當時已劃入蒼南,應在金鄉、炎亭、括山一帶。

1988年春節,《平陽縣誌》主編林順道去舅父張正光家拜年,談及此事。而後,張正光便決定尋找選真寺,最終在括山下湯村發現一座孤立在稻田中的黃色外牆的平房,房門上寫著“選真禪寺”,同時還在此處發現了這件選真寺記碑。

“明教”并非金庸虚构 苍南一块石碑引出一个“明教遗址”

選真寺遠景

“明教”并非金庸虚构 苍南一块石碑引出一个“明教遗址”

選真寺遠景

碑文記錄擴建過程及其結構規模

這件選真寺記碑,高1.55米,寬0.76米,厚0.10米。碑首半圓形,額篆書題“選真寺記”4字,直書二行。碑文楷書15行,滿行24字,共561字。其碑文落款時間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內容記載了當地彭氏族人彭仁翁(字如山)擴建選真寺的過程及其規模等情況。而此碑文的撰寫者就是孔克表。

“明教”并非金庸虚构 苍南一块石碑引出一个“明教遗址”

選真寺記碑

“明教”并非金庸虚构 苍南一块石碑引出一个“明教遗址”

選真寺記碑

蒼南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根據碑文內容分析可知,選真寺是彭氏祖先所建,但是因為太簡陋、太狹小,所以需要擴建;而此次擴建主要是彭仁翁與侄兒彭德玉出資。另外,從碑文還可知當時擴建後的選真寺的結構規模,與《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介紹的摩尼寺院的建築結構基本相符。

今生故事

創建年代最晚應在北宋宣和之前

伍顯軍介紹,1997年1月,林順道在距選真寺4公里外的彭家堡村發現了1919年重修的《彭氏宗譜》,該譜全文收錄了《選真寺記》,還記載了彭仁翁的家世淵源。

彭氏先祖彭信,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從今福建霞浦遷到蒼南金鄉鵬山。彭氏祖居地福建霞浦一帶,是當時摩尼教的流行地。與彭氏同時代遷來的蒼南林、溫、蔡、陳、徐等族,在其族譜中也都能找到先人信仰摩尼教的記載。可見,摩尼教的傳播史與蒼南金鄉的人口遷移史密切相關。

彭氏八世祖彭仲剛(1143年-1194年)為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曾任國子監丞等職。彭氏家族由此興盛,此後出仕為官者不乏其人。從家族發跡史、彭仁翁近祖生活年代、北宋宣和二年禁教等三個方面推斷,選真寺的創建年代最晚應在北宋宣和之前。

宋元時期溫州摩尼教曾經很興盛

伍顯軍介紹,據史料記載,溫州摩尼教鼎盛時期約在北宋末年。南宋黃震《黃氏日抄》卷八十六《崇壽宮記》中記載,“政和七年及宣和二年,兩嘗自禮部牒溫州,皆宣取《摩尼經》頒入《道藏》》。”《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中記載,“宣和二年十一月四日,臣僚言:一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號為行者。今來明教行者,各於所居鄉村建立屋宇,號為齋堂。如溫州共有四十餘處,並是私建無名額堂。”可見,北宋末年溫州摩尼教信仰活動很突出,有系統的教理和規範的崇拜儀式,當時溫州12萬戶人家中,正規明教寺院以外的“齋堂”就達40餘處。所謂“齋堂”,是設在居民家中的信徒聚會點。

另外,不管孔克表,還是在自己的撰寫《竹西樓記》中曾提及明教的元末進士陳高(1314年~1367年),他們都是元代的官員,可見元代摩尼教傳播是公開合法的。

伍顯軍介紹,十三世紀以後,除我國淮南、兩浙、江蘇、江西、福建等地仍在繼續傳播摩尼教外,世界各地如中亞、西亞都接近絕跡。因此,我國摩尼教的研究倍受世界學者的重視。然而,摩尼教在我國流傳的史料極其貧乏,保存下來的遺址、遺物更為罕見。選真寺及選真寺記碑為研究元代摩尼教在我國東南沿海活動情況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重要資料。

(原標題《溫州寶藏|“明教”並非金庸的小說虛構,蒼南稻田裡的一塊石碑引出一個“明教遺址”》。編輯周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