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雄: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國際巨頭有三大差距

陈肇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国际巨头有三大差距

在12月17日的“互聯網+”支撐環境建設研討會上,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實體經濟全要素連接的樞紐、資源配置的中心和智能製造的大腦。目前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已經超過150個。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商業成熟度與國際巨頭仍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體現在缺乏龍頭企業、核心能力薄弱、生態相對滯後三個方面。

在上述研討會上,陳肇雄表示,當前中國的“互聯網+”正在進入一個大連接構築新基礎、大數據形成新要素、大融合打造新動力,萬物互聯的新階段。

他介紹,目前中國5G研發試驗處於世界前列,力爭2020年啟動5G網絡商用。據測算,5G及後續技術有望帶動經濟增加值到2030年達到6.3萬億。

物聯網方面,中國蜂窩物聯網連接數達到2.5億戶,同比增長160%;窄帶物聯網突破兩千萬,預計到2020年,總連接數超過6億,將實現室內、交通路網、地下管網等應用場景深度覆蓋。

工業互聯網方面,中國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體系正在加快構建,工廠內外網絡改造升級加快推進,正成為支撐製造業乃至實體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連接互通的重要基礎設施。

他介紹,當前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40%左右,這一數字還在逐年在提高,實現網絡化協同的製造業企業超過30%,開展服務型製造的企業超過20%。在家電、機電、航天等領域表現了一大批工業互聯網企業。

不過工業領域的“互聯網+”也面臨不少短板。首先是數字化基礎薄弱的問題。中國製造業企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一些企業達到3.0水平,但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仍處於2.0階段。

陳肇雄指出,目前多數企業數字化水平較低,網絡化智能化基礎薄弱,工業網絡標準、技術、產業基本被外商掌控,且標準眾多,互通性差。工廠外網絡主要依託公共互聯網,難以滿足工業生產高安全、高實時和高可靠的要求。同時,IPV4資源枯竭,也無法滿足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海量地址需求。

其二,平臺支撐能力不足。陳肇雄表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實體經濟全要素連接的樞紐、資源配置的中心和智能製造的大腦。2015年以來,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已經超過150個平臺。跨國巨頭強化資源整合,打造“國際品牌+高端產品+先進平臺”的綜合優勢。

然而,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起步較晚,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平臺商業成熟度存在一定差距,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龍頭企業缺乏,中國不具備綜合解決方案和全覆蓋能力的龍頭企業。GE近兩年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投入高達30多億美元,而中國投入最多的三一重工八年來累計在數字化領域的研發投入不足GE一年的六分之一。

二是核心能力薄弱,GEPredix支持的工業終端接入數為1000萬,提供的算法模型數量超過300個,而國內航天雲網的INDICS接入算法模型僅100多個。

三是生態相對滯後,GEPredix第三方開發者有5萬餘人,提供的服務在技術水平、專業能力、應用深度等方面都更為突出,INDICS作為國內擁有第三方開發者最多的平臺,其開發者尚不足1萬人。

其三是安全隱患突出,線上線下的融合使得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從虛擬網絡空間向現實物理世界蔓延擴散。公共互聯網病毒、木馬、高級持續性攻擊等網絡威脅向製造、金融、交通、能源等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傳導滲透。

“生產設備正由機械化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演進,並將大量接入工業互聯網,這會帶來新型安全風險,這些設備不僅是網絡攻擊的對象,一旦被控制,會成為攻擊源發動網絡攻擊,破壞力將被指數級放大。”

陳肇雄建議,要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面向企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要求,全面部署IPv6,加快5G商用進程,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

同時,要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廣,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發展體系,促進工業全要素連接和資源優化;此外,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實現建平臺與用平臺雙向迭代,互促共進。

他還建議,進一步提升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大力發展智能工廠,加強企業間網絡化協同,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推動產品聯網與遠程服務,創新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商業範式。

在政策環境上,他認為應當健全法律法規,制定完善適應“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發展政策法規,構建以《網絡安全法》為核心,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大數據安全管理、跨境數據流動等重點領域專項立法同步的網絡安全制度體系。

同時,他建議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動事前監管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強化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大數據,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社會協同治理轉變。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