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白尾海雕 & 白腹海雕

拍鳥,雖然我不重視拍到了多少種鳥,但是拍到的還是可以記住的,拍鳥也有八九年了,大概有五六百種入賬。這裡說說拍攝國產白尾(腹)海雕的故事。

中國的四種海雕中名字帶白字的有兩種,一個是白尾海雕,另一個是白腹海雕。顧名思義,白尾海雕是因尾羽全白而得名,白腹海雕顯而易見是腹部全白。中國的猛禽全是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四種海雕三種為一級保護,唯獨白腹海雕是二級,不知道是怎麼定的級別。據我所知,很多不是從事猛禽研究的拍鳥大咖都以為中國的海雕全是一級保護動物。

從這兩種海雕的中國地理分佈看,白尾海雕既是繁殖鳥,也是候鳥,分佈較廣。而白腹海雕只是留鳥,僅分佈於沿海兩三個省,分佈窄。相比之下,前者容易見到,後者很難尋覓。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地理分佈圖比較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學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鷹科海雕屬的大型猛禽,體長82~91釐米。體羽多為暗褐色,嘴為黃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主要棲息於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沼澤地區以及某些島嶼。白尾海雕的主要食物是魚,所以往往都是棲息在有水的地方。白尾海雕比白腹海雕的分佈和數量都廣而多,我拍到白尾海雕次數最多的地方是北京懷柔的白河灣,但基本都是飛行的圖片。要拍到較近距離(百米以內)的落地圖片是很困難的,因為白尾海雕顯得懶散,蹲立在河邊的山上不動可達幾個小時,它的羽毛保護色又與環境融為一體,發現它們就難上加難了。最近幾年盛行隱蔽誘拍,較近距離拍到白尾海雕已經很容易了,如在吉林省琿春市敬信溼地,一兩百人同時隱蔽拍攝已經不是新鮮事。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北京懷柔白河灣,飛行的白尾海雕爪下有一隻鳥(2013-12-31)

要想找到野外落在山上的白尾海雕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觀察確定它等待抓魚的地點、觀察分析它的飛行意圖、觀察它的最後落點。顯然,看到它的落點是最重要一環。

我第一次拍到較近距離落地的白尾海雕是2011年2月14日,也是在白河灣。那天天氣晴朗,無風無雲,天空格外藍。下午2點左右,我看一隻白尾海雕在河谷上空盤旋,於是緊盯不放。許久,我終於看清它降落在500米開外的山石上,這個落點距離路邊很近,便於拍攝,心中一陣狂喜!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北京懷柔白河灣,白尾海雕落在山石上不久,地主烏鴉就趕來騷擾(原畫幅 2011-2-14)

我驅車緩慢靠近白尾海雕,生怕驚擾到它,同時打電話通知另一輛車的同行的鳥友過來拍攝。白尾海雕的落點距離路邊很近,高度在60米左右,還有不少樹木遮擋,百米以外找不到拍攝地方,我不得不冒險再靠近一些找機會。幸運的是,我在距離海雕70米左右的山腳下找到一處沒有遮擋的拍攝角度,一陣狂拍之後(其實也就兩三分鐘),三隻烏鴉趕到了,並開始騷擾、驅趕海雕(上圖),海雕開始緊張不安,然後一走了之,放棄了捕獵的打算。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雲南香格里拉納帕海的白尾海雕(2016-1-23)

後來,我又多次在白河灣見到白尾海雕,還在北京密雲水庫,河北北戴河,青海青海湖、貴德,以及雲南納帕海見到拍到過白尾海雕。

那兩天在白河灣,還拍到金雕、普通鵟、紅隼、縱紋腹小鴞、黑鸛、䴉嘴鷸、三道眉草鵐等多種鳥。最近兩年白河灣鳥已經很少有人去拍鳥,因為那裡開發旅遊,環境變化了鳥比從前少了太多。那裡本來是北京最容易拍到䴉嘴鷸的地方,由於改造河道搞漂流活動,現在䴉嘴鷸的身影難尋。此外,普通鵟、紅隼和縱紋腹小鴞本來在白河灣是最容易見到的猛禽,現在也幾乎看不到了。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白河灣的䴉嘴鷸(2011-2-14)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白河灣的普通鵟(2011-2-15)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白河灣抓鼠的紅隼(2011-2-14)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白河灣的縱紋腹小鴞(2011-2-17)

白腹海雕

今年8月初和9月初,我隨“自然影像中國”團隊兩次參與了《中國島嶼影像志》項目遼寧和廣東幾個島嶼的拍攝,在廣東一個只有邊防駐軍和自然保護區,且尚未開放的島嶼(進入需要事先向相關部門申報拿到批件),我近距離拍到了白腹海雕。雖然中國的各種鳥類圖鑑上,都有白腹海雕這個物種,但由於在國內拍的清晰圖片難找,所以見到清晰的圖片往往會認為是在外國拍的。

白腹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ter)是鷹科海雕屬的一種大型猛禽(身長75-85cm)。白腹海雕為留鳥,是典型的海岸鳥類,捕食魚類、海蛇、野鴨等。在國外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南太平洋中的島嶼上,在我國僅分佈於福建、廣東等地,極為罕見。

廣東這個島嶼的任務是拍攝野生動植物,那裡是獼猴自然保護區,獼猴、白腹海雕和蟒蛇是拍攝的主要目標動物,羅漢松、黃楊等是主要目標植物。那個島嶼每週只有一班直達快船,去的時候由於沒趕上直達快船,只能在中途島嶼再搭貨船前往,這樣早上出發,中午才到達目的地。

在貨船上認識了一位回島的海軍軍官,他對海島動物的基本情況瞭如指掌,他說,他們曾經把光臨軍營的巨蟒請到海島的另一頭,還說,海島最容易見到的鳥是黑鷹(黑耳鳶)。中午,我們下船後,便搭乘為島上駐軍運輸給養的卡車去位於島嶼中部的保護區,路程10公里。一條很窄的水泥路才修建通車一年,車行駛在風景裡,鬱鬱蔥蔥的植被,修正了我在船上遠看以為植被不茂盛的錯覺。車行駛了大約兩公里,隱約看到了軍營,一道路卡兩位哨兵攔住去路,我們的車和一輛摩托車被攔在那裡,告知我們聽候命令。原來,駐軍官兵正在午休,好在只等了10分鐘,就聽到委婉慵懶的起床號響起。

在海島拍攝的第一要務就是了解天氣情況,這對拍攝和行程至關重要。查詢天氣預報得知,颱風即將影響本島,所以我們只能在9月8-9日拍攝兩天,因為一是風大危險不能拍攝,二是風大無船無法離島。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飛行的白腹海雕(800mm鏡頭手持拍攝 2018-9-8)

當天下午,我們就租船去拍白腹海雕,在船上拍攝是時間有限的最佳選擇,而此時老天爺陰沉著臉,海風已經加大到4級左右。直到天擦黑,我們才等到白腹海雕回巢,我使用800mm鏡頭手持拍攝已經很不容易,而船的大幅度晃動又使拍攝難上加難,圖片質量不太理想。第二天下午,趁風還沒有加大,我們再次乘船拍攝白腹海雕。這次是晴天,光線好,運氣也好,得以較近距離拍攝。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抓魚的白腹海雕(800mm鏡頭手持拍攝 2018-9-9)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樹上的白腹海雕(800mm鏡頭手持拍攝 2018-9-9)

在拍攝白腹海雕時,還拍到巖鷺,這是理論上知道,但沒有做功課“意外”收穫的新鳥種。巖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拍到的第16種中國鷺科鳥。還遇到一群獼猴在小心翼翼翻越海邊岩石。

該島是省級獼猴自然保護區,有獼猴近千隻。最大的一群獼猴有近百隻,每天保護區都會給獼猴定點投食。在上島的第二天早上,我們徒步兩公里去拍攝獼猴投食點,一隻小流浪狗尾隨著我們,怎麼也趕不走。在投食點,我們意外遇到在上島船上認識的海軍軍官,他是專程帶領幾位即將退伍的戰士去看獼猴的。看到我們肩負沉重的攝影器材,他邀請我們搭乘他的軍用皮卡,而兩位戰士則坐到皮卡貨箱裡。真實軍民魚水一家親啊!

那天,我們在保護區何隊長的帶領下拍到了野生羅漢松、黃楊,在廢棄的坑道里拍到一種蝙蝠。返程路上看到,早上尾隨我們上山的小狗躺在血泊中,何隊長說,這一定是獼猴所為,獼猴和狗不共戴天,大公猴殺死小狗易如反掌。

入夜,我們居住的海灣裡燈火通明,一艘噸位不小的打撈魷魚的專用船,在那裡忙活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我們來到碼頭趕回程的快船,這是一艘雙體重心很高的那種高速船。快船靠岸了,下船的乘客很少。忽然,鑼鼓敲起來,口號喊起來,退伍海軍戰士的歡送儀式開始了。十餘名著便裝的退伍兵優先登船,他們魚貫而入,一臉釋然……

在我們離開這個島嶼一週後,颱風山竹 (2018年第22號超強颱風)在廣東臺山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在礁石上覓食的巖鷺(2018-9-8)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一群獼猴在小心翼翼翻越海邊陡峭的岩石(2018-9-8)

拍摄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的故事

夜捕魷魚的船和飛鳥(2018-9-9)

野生視界 yinuo1956

信箱:[email protected]

可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