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拉黑中國學者,大水衝了龍王廟?

美國拉黑中國學者,大水衝了龍王廟?

最近美國的FBI突然收緊了對於中國學者進入美國的控制,尤其是一些社會學科的學者們。他們許多人在機場被吊銷簽證。國內許多媒體認為美國這麼做是“中國恐懼症”發作,“太小氣”。其實這個行動正從深處折射出來美國目前內心開始虛弱。目前一方面美國自己在開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發展的節奏始終不被打斷而發展的道路與美國所想不同,讓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在這種恐懼感的支配下,美國開始放下自己長期鼓吹的“透明社會”等等價值觀成分,玩起禁止中國學者入境的手腕了,美其名曰“中國瞭解美國夠多了。”

其實前面說到的“透明”,正是美國在自己最強大時候的自信力的投射。美國過去宣傳自己的價值觀時候手法從來都是非常巧妙的,總是要將自己價值觀的要素結合到“人性”上去,隱性的以“開放社會”對不發達國家展示自己的強大,由此讓處於物質生活匱乏的人對其進行膜拜。應該說這一做法曾經確實很有效。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中國的許多社會學科的學者中間流傳著一股濃厚的“崇美”風。這個起因倒是不奇怪,美國作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管是在法律和社會運行機制上,還是在物質豐厚度上,都是中國有所不及的。當一個久經困頓的人陡然之間發現了,世界上竟然還有如此社會的時候,對其產生膜拜的心態,這也算是常理之中不便苛責。

許多中國學者被美國的大學和智庫等研究機構邀請並且提供資助前往美國去“研究”美國,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了美國的價值觀,而且還高度認同。曾幾何時,剛剛開放的中國確實需要了解和學習外界各種先進的知識,所以這些不管能力如何,但是帶著“留學”光環的學者們歸國後都會被高看一眼。他們個人毋庸置疑成了美國這種做法的獲益者,如今一旦被舊日恩主拒之門外,就不由得產生了萬分的委屈。諸如上面截圖中《紐約時報》中這篇報道提及的那位學者委屈的將中國描述為“一個警察國家,政府官員來敲門時候豈敢拒之門外?”然後就傷心自己沒法去探望正在美國留學的兒子了。

當然了,畢竟是著名學者,雖然價值偏好存在於胸可還是能夠注意到社會的變化。他也承認"過去的四十年裡面,我們這一代人從中美的良好關係中獲益頗多,但是未來可能有所不同了,我兒子那一代人就覺得美國既不可能提供什麼幫助也並不友好。”

沒錯,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在許多方面雖然距離美國還有差距,不過已經不是好像四十年前那麼明顯了。因此在較為豐厚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對於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的價值觀並不很感冒,既然沒有價值偏好,那麼他們會更敏銳的關注到西方社會走下坡路的現象也就毫不奇怪,於是乎出現了“小粉紅”現象。

正是青年一代中國人的自信和重新建立的民族主義信心使得美國人自己的“價值觀自信”出現了動搖,近年來美國流傳的“原本想通過讓中國加入國際貿易圈,通過經濟活動反過來促進中國社會發生變革的夢想破滅了。”之類的說法。

一邊是物質力量的迅速積累,另一邊是物質決定的意識力量再次強大起來,雖然中國仍然願意在國際規則之下參與世界的運轉,但是美國只要看看自己的狀態,由此產生的“戰略焦慮”就是沒法阻擋的。最少今天看來,要想治好美國的“戰略焦慮”,只有中國老老實實對美國俯首帖耳。筆者並無意否認美國今天仍然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仍然在科技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領先程度,但是對於過去四十年、二十年的趨勢,我們如果不做思考,仍然好像這些學者靜態的抱著自己幾十年前產生的觀點不放,那我們必然要被歷史懲罰。

其實如果回顧中國歷史,我們也會發現在西漢和盛唐時代的中國從來都是有開放主義胸懷的,即便是那時候的詩詞繪畫和建築也是宏大開放的,而晚唐和宋代中國國力孱弱,就開始強調“華夷之辨”,詩詞建築也開始婉約甚至搞起曲徑通幽了。

今天美國不分皂白的把這些學者統統拉黑,這是美國“焦慮症”還是“恐懼症”發作,我們說不好,跟千年之前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倒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莫非真的是“陽光之下無新鮮事”?但是無論如何這一個病態的行為,顯然沒有任何效仿的價值。中國要做一個大國,肯定就會有寬大的胸懷,不需要去跟美國計較他們怎麼大水衝了龍王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