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時,開發商的“這3句話”可別信!多少人被“忽悠”吃過虧

自從房地產開始起步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的光陰,在這快速發展的幾十年裡,商品房買賣市場中,購房者與賣房者是一對矛盾的主體,雙方既要合作達成交易,又要相互砍價議價、所以立場不同。在新房的買賣活動中,開發商永遠是佔據主角的,每一個購房者只是匆匆過客。作為開發商,有著龐大的專業團隊,更有著敏銳的市場嗅覺能力,早已對新房買賣各個環節鑽研透徹,每一次開盤坐等看房者到來。

買房時,開發商的“這3句話”可別信!多少人被“忽悠”吃過虧

在買房之前,都有一個看房瞭解的過程,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看房時能否看得上直接影響到購房者是否會下單買房的結果,所以開發商在這裡往往會“濃妝豔抹”、更加重視。例如開盤時,為了烘托售房氣氛,會特地花錢請一些人來扮演“購房者”,與看房的人一同“買房”,從而烘托出房子非常好的氛圍,促使潛在購房者下單,買房過程注意的事項不少,例如開發商的“這3句話”可別信!多少人被“忽悠”吃過虧。

第一句話:你所看到的沙盤就是小區實際交付標準。期房與二手房最大的不同是,期房看不見摸不著,購房者只能憑藉著置業顧問的描述和解說來了解未來小區是什麼樣子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當然了,更加詳細的是宣傳單頁和沙盤,這兩份是對未來小區詳細的描繪,但是由於不是真實的小區和房子,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買房時,開發商的“這3句話”可別信!多少人被“忽悠”吃過虧

如果置業顧問跟你講“沙盤就是按照實際小區規劃製作的,連一草一木在現實中都有”這句話的時候,不要相信就對了。沙盤大致上是根據實際小區來設計模型的,但是有很多地方是誇大和放小了的,例如沙盤上的樓間距往往比例比實際小區大得多,這是為了凸顯小區不擁擠;沙盤上只會展示戶型特別好看的樓棟,不會把戶型差的樓棟展現出來;沙盤上不會展示小區的垃圾回收站,是為了避免被看到後就不買附近的房子,例如這樣的有很多,需要細心查看。

第二句話:交付標準高於合同規定。現在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都是制式合同(城市房地產管理部門統一制定的合同模板),房屋的各項交付標準都有詳細的規定,例如門窗使用什麼規格的、什麼材質的;樓層高度多少、水管用什麼規格的、電線用什麼規格的等。合同中一般描述為“不得低於”,當你想開發商詢問什麼意思的時候,開發商會告訴你“這是制式合同,大致內容是這樣,但是開發商的品牌在這裡擺著,交付標準和規格肯定是高於這個標準的。”

樓市指聞提示,這句話不用相信,實際中,開發商的交付標準不會高於合同中規定的標準,合同中的“不得低於”其實就等於“最好就是這個類型”,因為一分價錢一分貨,材質越高檔價格就越高,出於控制成本的原因,交付基本就是合同中約定的規格。

買房時,開發商的“這3句話”可別信!多少人被“忽悠”吃過虧

第三句話:售樓部展示的房價不能降低。在售樓部我們會看到價格表,所謂的“一房一價”,置業顧問會說“價格不能變”,這是明碼標價的,樓市指聞提示,開發商展示的價格其實是高於備案價的(規定的最高出售價格),之所以高出幾萬元,是為了方便給予各種優惠,最終優惠到備案價成交。所以,在買房子之前,儘量先查查這套房子的備案價是多少,拿著備案價去議價,就可以直接談到最低價格。

所以說,不管買房經驗有多少,“這3句話”可別信!過來人:後悔知道晚了,朋友當初買房就因為相信了開發商這些美妙的宣傳詞,被忽悠買了一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房子,現在還落在手上。買房路上有我陪你,需要了解其他買房知識,可以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