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果您喜歡有關農業、三農、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姜瘟病,這個生薑種植的“瘟神”。種過大姜的農民朋友們都知道,生薑種植著實是不好管理,病蟲害太多了,生薑又是極易重茬的作物,還費工費力,要不是它的市場價格還可以,估計沒有人願意種它。農民對於生薑病蟲害簡直就是束手無策,其中姜瘟病害尤為難防,還時常發生,危害也大。每年都有很多姜農因為自家的生薑患上了姜瘟病,而導致生薑品質、產量下降甚至是絕收,嚴重影響了姜農朋友們的收入。在防治姜瘟病時農民常常遇到“打藥制不住,清除仍傳染”的局面,農民朋友非常頭疼,恨得牙癢癢,很多姜農朋友們對姜瘟病妥協了,覺得生薑只要是染上了姜瘟病,這姜基本就被判了死刑,很難救治。

可是姜瘟病這“瘟神”真的就沒有辦法防治嗎?其實並不是,姜瘟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之所以姜瘟病難防治,是因為大多數姜農習慣於“看見病,再用藥”,殊不知為時已晚,還費力搭錢。依農認為想要防治姜瘟病必須要做到“提前入手”採用

“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的辦法。

要採取“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的防治辦法,就要瞭解姜瘟病的特點、發病原因、發病規律,然後根據這些,採取針對防治辦法,把姜瘟病消滅在“搖籃裡”,把姜農的損失降到最低。接下來依農帶大家走進“姜瘟病”,並分享防治姜瘟病的綜合措施。

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認識、辨別姜瘟病

想要防治姜瘟病首先要認識它、瞭解它、辨別它,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姜瘟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又被叫做青枯病和腐爛病,具有潛伏性、爆發性和傳染性是危害生薑種植的主要病害。姜瘟病菌有很強的潛伏性和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生薑種植前期很難發現。姜瘟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塊有時也直接侵染莖基部,被侵染的根部姜塊初呈水漬狀、黃褐色,隨後生薑內部開始逐漸軟化腐爛,用手擠壓姜塊後有汙白色汁液流出,有腐臭味。姜塊被侵染後,緊接著莖部染病,莖基部呈暗紫色,切開暗紫色莖基會發現內部組織變褐腐爛,後期葉片凋萎,葉色淡黃,邊緣捲曲,最後死亡。染病生薑植株不處理掉會傳染健康植株,隨之而來的是爆發式的死株,嚴重時造成生薑減產甚至是絕收,影響姜農收益。

姜瘟病的發病原因

想要防治姜瘟病,還要知道姜瘟病的發病原因,以便對症下“藥”,誘發姜瘟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條:

一、連作重茬後的自毒效應:生薑是地下根莖類作物,可能是除中藥材外最容易受到重茬病害困擾的作物,同一地塊連年種植生薑,很容易導致自毒現象的發生,極大可能的提高了姜瘟病的發生幾率。

二、姜種攜帶病原菌:姜種是姜瘟病病原菌的主要棲息場所,姜種帶菌可能是因為儲存不當,病株姜種、弱種等

三、農用器械攜帶、傳染病原菌:在處理姜種時,總會用到農用器械,凡是可能對生薑造成機械傷痕的器具如:切姜種的小刀處理過病種,再切其它健康生薑做種時可能會傳染病原菌,有的農民朋友會說,我們都是用手掰種,道理是一樣的,觸碰到生薑機械傷痕處,同樣可以傳染姜瘟病病原菌。

四、肥料攜帶病原菌:生薑是喜肥作物,尤其喜有機質肥料,畝用量要達到4000-5000斤,全用商品有機肥投入太大,多數姜農會選用農家肥作為有機質肥料,但是未經發酵處理或發酵不徹底的農家肥恰恰是姜瘟病病原菌的主要棲息過冬場所。

五、氣候、土質環境因素:姜瘟病喜溼、喜溫,在溫度較高和溼潤的環境下生長擴繁迅速,種植時間長的姜農會發現,哪年雨水多、溫度高,那一年的姜瘟病就爆發嚴重。另外排水性不好的土質也是誘發姜瘟病的原因之一。

姜瘟病的發病規律

姜瘟病的發病規律從時間、發病情況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潛伏期、潛病期和爆發期。

一、潛伏期:這個時期是指生薑收穫後,姜瘟病仍存在於地塊土壤中,未及時清理的枯株病葉中,待入冬氣溫下降將至0℃以下時,病原菌會進行適應性休眠,嚴格意義上講姜瘟病病原菌一直都在。

二、潛病期:生薑種植後,外部氣溫高於5℃以上時,部分姜瘟病病原菌已經初具活性,開始侵染生薑。這個時期由於病菌量少,侵染部位在土層下,病徵不明顯,不易發覺生薑已經感染了姜瘟病,稱其為前病期。

三、爆發期:姜瘟病的爆發期多從6月開始,8-9月達到高峰,但是爆發時間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氣溫高、溼度大的年份會提前,總的來說當外界氣溫高於25℃時,姜瘟病病原菌的活性和擴繁能力強,另外前期病株的病徵也已表現在莖葉上,這個時候農民朋友可以從生薑地上部分清楚的辨認姜瘟病,且一天比一天嚴重。

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姜瘟病防治誤區

姜瘟病不好防控還因為姜農在防治姜瘟病的時候存在很多誤區,只有把這些誤區改正過來才能更好的防治姜瘟病。

一、見病才用藥:這是農民朋友們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時最大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往往帶來很大的損失,大家都聽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其實不只是姜瘟病,其它病害也一樣,它有一個從潛伏到爆發的過程,病重了才用藥,多數時間是為時已晚。

二、辨別錯病,用錯藥:有的姜農有一定的種植經驗,在地上植株未表現出病徵前會挖開土壤觀察生薑莖基部、根部,但是有一種生薑病害於姜瘟病的病徵很相似,那就是莖基腐病,也就是姜農常說的“生薑爛脖子”病,就有可能用錯了藥,它倆的根本區別在於,姜瘟病是細菌性病害,莖基腐病是真菌性病害,具有各自的特徵,病徵雖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姜瘟病是從裡向外發病,莖基腐病是由外向裡發病。細菌病用了真菌藥,肯定是防不住。

三、忽視種植管理:種植管理是防治姜瘟病最為有效的方法,只有通過科學的種植管理技術才能培育壯株,增強生薑本身的抗病性。但是多數農民朋友們不重視種植管理,在病害防治上用藥、用藥還是用藥。

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姜瘟病

姜瘟病是一個複雜、高發的病害,僅用一種辦法很難防治,唯有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才能行之有效。

一、土壤選擇和處理:種植生薑的土地應該是地勢高、排水好、澆水都容易的地方。由於生薑是極易重茬作物,因此土壤處理的最好辦法就是間作歇茬,種植生薑三年以上的地塊病蟲害基本已經滿了。連作的地塊在種植前一定要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可以選用石灰氮、棉龍等高效土壤殺菌劑,深翻土壤進行消毒滅菌,在消毒滅菌一週後還要向土壤中添加農用有益微生物菌以保證土壤的活性。

二、選種和種子處理:選種時應選取抗病能力強、無機械傷痕、健壯的姜種,一定要用殺菌劑對姜種進行拌種處理,處理姜種所用到的農業生產器械一定要消毒滅菌後再使用,另外可以用廉價的草木灰拌種,即可以殺菌消毒又可以提供營養元素。

三、農家肥處理後施入,合理使用氮磷鉀肥料:農家肥一定要進行徹底的發酵附熟再使用,具體的發酵腐熟技術依農主頁裡有,有興趣的可以前往觀看。生長過程中還要嚴控氮素肥料的使用,氮肥不用不行用多了更不行,氮肥過量會弱化植株,更易染病,再施肥時應注意增加磷肥鉀肥的施肥量,控制氮肥的用量。

四、注意溫溼度、及時排澇:在生薑的生長期中,若遇暴雨或連續雨季的高溫、高溼天氣,一定要及時排除姜園內的積水,以防姜瘟病爆發。

五、及時清理病株並防止病情擴散:發現了生病的株苗之後,要及時的將其從田中挖除,潛伏期、潛病期僅挖除發病株即可,並在病穴內填入殺菌劑或是少量生石灰,並及時全園用廣譜性藥劑。若是爆發期發現病株,則要清除病株30-50釐米範圍內所有生薑植株,並撒入生石灰,全園用針對性防治藥劑。

六、藥劑防治及使用時間:

1、種植前使用廣譜性,低毒、低農殘的土壤殺菌劑處理土壤。

2、潛伏期選用芽孢菌群內微生物藥劑,最常用的枯草芽孢桿菌就可以,稀釋兩千倍後隨水衝施,有病防病,無病活土。

3、潛病期發現發病植株,選用噻菌銅懸浮劑液,稀釋6000倍隨水衝施。

4、爆發期,地上部分可以噴施濃度為0.05%的波爾多液,地下部分可選用45%的代森銨水劑或75%的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溼性粉劑,稀釋2000-3000倍隨水衝施,發病嚴重地塊間隔7天連續用藥兩次。

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現在正值北方地區種植生薑的時間段,希望姜農朋友們種植姜瘟病的防治,運用正確、高效的方法提前入手防治,只有降低姜瘟病的發病率才能保障生薑的品質和產量,增加姜農朋友們的收入。希望今年生薑價格好、產量高,農民有個好收益。

姜瘟病常發危害大,需提前入手,做到多方面全流程綜合防治

喜歡有關農業、三農、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 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