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此人少年成名,为大明殚精竭虑一生,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人

小说:此人少年成名,为大明殚精竭虑一生,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人

一、学霸杨一清

说了很多张璁的故事,我们今天来说说杨一清的故事。前文我们说了,杨一清和张璁在大礼仪中,两个人是观点一致的,他们都同意嘉靖皇帝认亲爹。

其实,两人的合作并不是这一次,在嘉靖改革的过程中,两人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至于说最后杨一清是被张璁诋毁致仕的说法,本人不太同意这一观点。

张璁在大礼议中,凭借朱元璋的遗训和自己的智慧极力支持嘉靖皇帝认亲爹,他是属于新进的干将。

而杨一清在大礼议中,是典型的四朝元老,这样一位资历很深的人,能够支持嘉靖皇帝认亲爹,这对嘉靖来说是十分难得,也是让嘉靖很高兴的一件事情,所以杨一清是区别于张璁这些新进干将的资历派。

杨一清这种资历派在和张璁这些新进派搭伙干事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矛盾,这在政治斗争中是很正常的。

既然是斗争所以一定会有胜利,也一定会有失败。

所以,杨一清的离去是时代趋势,张璁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的作用。

完全将杨一清的离去,归咎到张璁的诋毁上,这是不恰当,也不科学的。

杨一清的离去,自身的缺陷应该有着很大的原因。

我们在这一章,主要介绍杨一清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和张璁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前面我们说了杨廷和和杨慎这两位天才,其实,杨一清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他的简历还要比杨慎和杨廷和厉害。

杨一清出生于1454年,祖籍云南安宁,史书记载,杨一清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七岁的时候就是当地的神童,在十一岁的时候,杨一清和父亲一起迁移到了巴陵。

到巴陵后,杨一清认真学习三年,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是为解元。

又经过四年的学习,在杨一清十八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进士。

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很厉害呢?其实,杨一清除了是一个学霸外,他在政坛上也是一个不倒翁。

此人在成化年间,弘治年间、正德年间、嘉靖年间,做官做到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

这样一个四朝元老,头上的官衔当然也是非常多的了,什么左国柱、太子太傅、太子太师,都是人家杨一清的头衔。

二、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人

用权倾朝野、位及人臣来形容他毫不为过。

在古代,我们知道,云南是非常偏远的,史书对云南的描写是“南蛮之地、瘴疬之乡”。这样的描写,确实反映了当时云南落后的局面。

我国从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科举考试,但是科举考试在当地的观念却不是很深,一直到明清时期,云南人才在朝廷中枢起到巨大作用。

特别是明清时期,云南这个可爱的彩云之地成为了藏龙卧虎之地。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云南一共有文进士两百六十一人,清朝时期,彩云之南竟然出现了六百多人文进士。

这些从彩云之南走向京城的官员,很多都有着彩云之乡的淳朴风范,他们在朝中有着卓越的政绩,很多官员享誉后世。

人们把彩云之南这种人才涌现的现象称为“彩云南现”。

但是,这八百多才子中,最突出的就是杨廷和了,因为他做官一直做到了相的位置。所以,在云南人的心目中,杨廷和是他们文人中的杰出代表。

人就怕出名,出了名很多地方都会争着要这样的人,所以,成名的杨廷和,关于他的身世,在后来有很多的争议。

关于杨一清的出身,一种记载说他是云南安宁人,一种记载说他是广东化州人。但是,根据杨一清自己的描述,他一直说自己是云南安宁人。

但是,杨一清属于云南安宁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杨一清对自己有一个称谓“三南居士”。

意思就是说,我杨一清出生在云南,成长在湖南,最后老年是在江南度过的。

除了杨一清这个称谓能证明他的身世外,在杨一清的简历上,也明确的写着:“杨一清成化壬辰进士第九十五名,云南安宁州人。”

这一切都能够说明杨一清是云南安宁人。

不过,也有史书记载,杨一清是广东化州人。但是,这一记载,杨一清是没有说明的。

杨一清的一生留下了上百万字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字提到他是化州人。

之所以说杨一清是化州人,这和当时的时代是有关系的。

明朝人口迁移也是比较大的一件事情,但是,人口再怎么迁移,中国人都有认祖归宗的情怀,很多人都愿意说,自己和祖先都是一个地方的人。

就好比现在很多人进入城市了,但是当他们说到自己是哪里人的时候,他们还会提到自己的老家,这是中华儿女一种深深的血缘和情感纽带。

认祖归宗、讲究亲缘已经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的信仰了。

杨一清做为四朝元老,他的一生为明帝国殚精竭虑,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晚年的杨一清还是凄凉的谢幕了。

我们下面的内容,谈谈嘉靖初年杨一清和张璁这两位股肱之臣之间的合作与交锋。

本人认为,杨一清和张璁两人求同存异以及合作是主流,他们之间的斗争只不过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杨一清和张璁的合作,从大礼议就已经开始了。在大礼议中,张璁这个小人物勇敢的向杨廷和首辅发动进攻,说杨廷和“妄自尊大”,其论调也是欺君罔上。

张璁在这种境况下,人微言轻,而杨一清在听闻嘉靖认爹这件事情后,主动站出来声援张璁这样的底层官员,所以从大礼议这件事情看,两者就是有着友好合作的。

而此时的张璁对杨一清也是很欣赏的,在嘉靖八年九月的时候,张璁夸奖杨一清:“议礼之初,一清居家,见臣《大礼议或问》,极称为正论,以释群疑,所助亦不少。”

当然,这种互帮互助,最后也成就了彼此,张璁极力支持嘉靖认爹,最后他成为了嘉靖身边的大红人,而杨一清表面上是支持张璁,实际上是支持嘉靖,这成为杨一清日后复起的一大政治资本。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也为后续的合作起到了良好的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