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為醫療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在氣勢如虹的人工智能浪潮中,醫療一直是個熱門領域。眼下在上海,有一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為核心組成的團隊——聯影智能 正深耕其中,其技術與產品受到國內眾多頂級醫院和權威機構的肯定。

這些應用不僅可以將醫生從繁瑣的重複勞動中鬆綁,更意味著普惠的醫療救助,能讓患者獲得更好的診斷,進而提升整個國家的醫療水平。顛覆超越,是聯影智能正奮力書寫的創業故事。《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報道,請聽記者孫萍發來的《為醫療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沒有漂亮的前臺、豪華的辦公室,上海聯影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地點,位於上海科技大學張江校區的學生服務中心,兩層的辦公區域裡甚至很難找到公司的招牌和醒目的LOGO,這家創立剛1年多的公司就是在這樣低調的氛圍中苦心鑽研。

在去年底舉行的最能代表未來技術趨勢和行業發展方向的北美放射學年會上,他們一口氣發佈了8款產品,驚豔世界。

其中一款產品是利用AI智能篩查胸片,公司研發副總裁石峰介紹,這款產品目前已經具備了初級醫生的診斷水平,多項性能指標優於國際水平:“人工智能可以預讀這個片子,把他分成不同的。緊急的醫生可以先看,其他的推後去看,更快地篩查問題。在國外有些公共數據庫,一些組織像斯坦福大學、NIH,他們有一些研究組基於這些公共數據給出一些他們的性能指標,我們也有我們的性能指標,我們的會比他們好一些,包含準確率、假陽性、假陰性這些。”

這正是聯影智能著力突破的領域——計算機視覺與醫療的結合點,讓AI去讀那些難讀的片子,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率。

為了瞭解醫生對病情的判斷依據,這裡的算法工程師們經常往返於各大醫院,都已經練就了火眼金睛,堪稱半個“放射科醫生”。他們所研發的內容也涵蓋了識別肺部微小結節、深度分析腦部疾患等各個領域,覆蓋從成像、檢測、診斷、治療到預後整個醫療環節。在公司首席市場官孫軼看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旺盛的醫療需求發展使得“AI+醫療”恰逢其時:“上海的三甲醫院人滿為患,醫生的工作量很大,基層的醫院醫生診斷的水平又參差不齊,兩頭都存在巨大的落差,人工智能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也正是中國醫療市場的這種不平衡,對醫療智能化的迫切需求,召喚著一批留洋科學家回國從事這項事業。聯影智能超過80%的員工都是研發人員,兩位創始人兼聯席CEO沈定剛與周翔,都在全球AI領域享有盛名。其中沈定剛是全球醫療影像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而周翔之前是跨國公司醫療影像計算機輔助診斷事業部的全球負責人。除了賦能醫生,聯影智能所屬的聯影集團,旗下還擁有國內最具實力的高端醫學影像設備企業“聯影醫療”,擁有包括核磁、CT、PET-CT、PET/MR等全系列產品線,為聯影智能的AI提供最需要的算法培訓數據,以及應用場景。

孫軼說:“數據和應用場景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優勢。現在聯影已經在全國超過3000家醫院有過裝機,有300家三甲醫院都安裝了我們的設備,我們可以更好的瞭解醫生和患者的需求,開發在真實場景有用的產品,做到更精準、更快速和更可靠,更好地為醫生患者服務。”

反過來,聯影智能也將為聯影醫療的醫學影像設備賦能,例如在CT掃描過程中,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優化實現在低劑量條件下獲得高質量影像,甚至可以將核磁共振的成像速度提高10倍甚至更多,一旦應用,醫院放射科門外大排長龍的情況有望大大緩解。而這些技術已經陸續搭載到聯影的影像設備中。新的一年,聯影智能將搬入位於徐匯西岸AI大廈的全新辦公室,將和包括微軟、商湯等國內外一流AI企業一起,為中國繪製全新的AI應用版圖。放眼未來,孫軼又想起了促使很多同事從美國辭職回上海創業的同一個夢想:“一個是幫助大型醫院,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漏診誤診,還有一個方面是幫助基層的醫生、患者,提高基層的診療水平。在時代的路口,我們有優勢把人才聚集,母公司聯影設備的優勢,我們對我們成為世界頂尖的醫療AI公司是非常有信心的!”

我和我的祖国 |【听】为医疗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