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為勞動教育規定課時或學分

魯網4月13日訊 勞動教育杜絕虛化、弱化、邊緣化。近日,省教育廳出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意見》,為勞動教育規定課時或學分。小學三年級以上可設勞動日,每月一次,也可設勞動周,每學年一次。

開足開齊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為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給學生從小埋下熱愛勞動的種子,消除不勞而獲的錯誤認識,為他們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近日,省教育廳出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意見》。

根據意見,各地需按照要求開足開齊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其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義務教育段學生應圍繞家務勞動、勞動技術、社會服務、職業體驗、考察探究和專題活動等,重在培養基本勞動情感,養成勞動習慣,增強基本勞動能力,小學1-2年級每學期分別至少完成1個主題活動,3-9年級學生每學期分別至少完成2個主題活動;普通高中學生應圍繞黨團活動、學生髮展指導、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研學旅行等,重在提升勞動能力,涵養勞動品質。高一年級學生開展學生髮展指導教育,高二年級和高三年級上學期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研學旅行等主題活動,每一個主題活動要儘可能兼顧多種活動方式,整合實施。

小學三年級以上可設勞動日

在課時安排上,小學1-2年級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兩週不少於3課時;普通高中共14學分,其中研究性學習6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志願服務2學分,主要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職業體驗等方式進行。根據我省實際,義務教育3-9年級信息技術單獨開設,每兩週1課時或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總課時統籌安排。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課時中,安排一半以上時間採取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等方式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各學校在保證課時總數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課時,相關專題活動可以與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融合實施。小學三年級以上可設勞動日,每月一次,也可設勞動周,每學年一次。

積極推進跨學科實踐教育,結合學校發展特色和課程建設計劃,對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進行組合、優化和再開發,建構具有地域及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培養,在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訓練,在其他學科教學和團隊活動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

省教育廳要求加強家校共育,家長應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幫著做,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佈置洗碗、洗衣、掃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普及校園種植,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有條件的學校可適當開展養殖。大力開展勞動實踐類社團活動。要積極組織開展校外勞動,加強與社區、村(居)聯繫,利用校外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學工學農。

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小學1-2年級學生,每學年需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1件勞動技術作品,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集體勞動;3-6年級學生每學年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2件勞動技術作品、完成1次社會服務和1種職業體驗活動,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初中學生每學年要完成至少2份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2件勞動技術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會服務和2種職業體驗活動,積極進行家務勞動和公益勞動。

高一年級學生結合學生髮展指導開展職業體驗;高二、高三年級學生須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課題研究報告、項目設計方案、研學旅行方案3項研究成果;高中三年學生須參加至少1次志願服務,並有完整的活動成果報告(或記錄),選擇至少一門專題教育內容,並有完整的學習筆記(或標誌性成果)。中小學生須按要求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黨團隊教育活動、軍訓活動等。

據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勞動教育參加情況將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及時指導學生記錄、遴選綜合實踐活動、重要勞動實踐經歷及主要表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成長檔案等,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依據和高等學校招生的重要參考。(據山東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