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回國前,當地大娘含淚惜別,送來炸了38個洞的床單


1958年,志願軍回國前,兩名北朝女兵與一名志願軍戰士依依惜別。在北半島,無論是在軍中還是民間,志願軍都是萬眾敬仰的英雄。志願軍撤離時,當地軍民難捨難發。

抗美援朝結束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部分志願軍就已經返回國內。到1958年,根據協議,尚駐紮在當地的志願軍部隊將分三批撤回國內。圖為當地百姓在鴨綠江邊集體歡送志願軍回國的盛況。

98抗洪、汶川抗震救災時,我軍從抗洪前線撤離時,當地百姓簞食壺漿,含淚相送。當年志願軍回國時,當地的百姓也是拿著慰問品,飽含熱淚送別志願軍,觀者落淚,聞著動容。在戰爭中同甘共苦、同生共死,讓兩國軍民結下“鮮血凝成的友誼”。

這場戰爭命名為“抗美援朝”,這個“援”字的重要性不亞於“抗”字。志願軍支援別國、在別國作戰,如果當地人不支持志願軍,戰鬥勢必變得更艱難,因而格外注意群眾紀律。考慮到當地百姓生活貧困,志願軍從不向當地百姓索取、徵收糧食,甚至購買都不允許,堅決不拿當地百姓的一針一線。

不僅不給當地百姓添負擔,還在戰鬥間隙儘可能幫助當地百姓恢復生產生活。對敵人的共同仇恨,以及志願軍的真誠幫助,當地百姓把志願軍當作親人一般對待。

這是支前模範、鹹在福大娘,將被炸了38個洞的一床床單送給志願軍。她流著淚說:“這是在我身旁犧牲的一位志願軍烈士留下的床單。我們這裡的母親,永遠感念中國兒女,感謝獻出自己兒女的中國母親。”

這是志願軍戰士在幫當地百姓耕地。北半島號稱“三千里錦繡河山”,面積不大,人口不多,戰爭一開,青壯年都去前線,剩下的是老弱婦孺,嚴重影響農耕生產。這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情,讓當地百姓對志願軍好感不斷增加。

當地婦女身著民族服飾為志願軍送行,從姑娘們的真誠表情看,她們對志願軍的感情是發自肺腑的。經歷了日本人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又經歷多年戰火,他們遇見的軍人要麼是殘暴的侵略者,要麼是佔領軍,唯有志願軍是真正來保護他們、幫助他們的。


一名婦女在送別志願軍時痛哭流淚,幾十年後我們看到這張照片,依然讓人動容。沒有經歷過戰爭,很難感受當事人的心情。沒有真摯的情感,雙方也不可能如此真情流露。志願軍為什麼偉大?這支光榮的軍隊,不僅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且以嚴明的紀律、仁義之行舉,打贏了立國之戰、人心之戰!

有人說,志願軍當時不應該全部撤回,留一些部隊在當地對國家更有利。其實從後來的國際形勢看,志願軍全部撤回國內是非常正確的。一方面,南北已經停戰,無仗可打的志願軍留在半島失去法理;另一方面,中國向來尊重他國,倘若強行留駐,有違我主張。進一步說,戰爭結束後還留在當地,戰火中結下的友誼可能被時間沖淡,容易增加矛盾,回國可以避免這一問題。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志願軍與當地百姓的情感,是志願軍戰士用鮮血與真誠換來的,這種戰火中結下的友誼,比黃金還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