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古典(一)

《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古典(一)

古典,新精英生涯總裁。大學就讀土木工程,玩樂隊,練散打,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稀裡糊塗進入新東方,歷任GRE首席詞彙講師、集團培訓師,新東方教育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是我當年被新東方吸引的原因。但今天的青年,他們不絕望,更多是迷茫。人生終將輝煌,但哪一種是他們的輝煌?我的回答是:做自己,與眾不同!”2007年,創辦新精英生涯,希望幫助30%的青年人,做自己,與眾不同。

第一章安全感奴隸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

不管你在中國的哪一個城市,只要你還準備結婚,還有個工作,而且父母安在,你都也許想過一件事情,這個城市裡,我是不是要買房?怎麼樣才能買到房?什麼時候買?父母出不出錢?

因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都沒有人願意嫁給你。即使老婆願意,他們家人呢?別人會怎麼看?孩子以後怎麼辦?看看下面這個裸婚的故事。

有這麼一個人,我們暫時稱呼他為小飛。他21歲從某名牌大學金融系畢業。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於是回到老家省會的證券公司當一名普通員工,1年以後,蟻族小飛遇到自己喜歡的姑娘小蘇,於是向她求婚。小蘇問他那,房子怎麼辦?他說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學時候賺了點錢。大概就攢下來10萬多。我給你兩個選擇,1是花這筆錢在當地買個小房子,2是讓我去投資,過幾年買套大的。小蘇說好,我相信你,我選2。於是小飛和小蘇租了個兩房一廳就結婚了,房子真有點破,晚上還能聽到天花板的老鼠在開派對。第一年他們生了個女孩,他們沒買房。結婚4年後,小飛的事業終於有了點起色,他成為一個投資公司的合夥人。第6年的時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穩了腳,收入也開始穩定起來。他花了大概30萬在當地買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進去。32歲的時候,小飛終於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一百萬,雖然朋友們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這筆錢他也不準備用來買更大的房子,他想繼續做他的投資生意。

你覺得這樣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嗎?

這樣的生活,比選擇了直接買房子的故事版本怎麼樣?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飛和小蘇其實是你認識的人,他們叫做巴菲特和蘇珊。

1951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在紐約找不到工作,於是回到了老家奧馬哈做股票經紀人,就相當於今天證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1952年,蟻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姑娘蘇珊。據說老巴在結婚的時候跟他老婆說:“親愛的我現在給你兩個選擇,我工作一年就攢下來了一萬多美金,1是花1萬美金買套小房子,2是這1萬美金讓我去投資,過幾年買套大的。”蘇珊說:“好,我相信你。”巴菲特租了一套兩室一廳,晚上都能聽到老鼠在天花板上開派對,他們結婚了。

1952年蟻族巴菲特裸婚,與老婆蘇珊租下兩房一廳

1953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

1956年,租房子住4年後,26歲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BuffettAssociates,Ltd.)。開始創業

1958年,他的投資開始穩定獲利,他花了3.15萬美元買下位於奧哈馬的一座灰色小樓,至今住在這裡。

第2節:巴菲特的房子(1)

1962年,10年後,巴菲特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

2008年財產620億美元,世界首富。

巴菲特的房子

各位不見房子不撒兒女的中老年父母們,各位無房絕不裸婚的男男女女們,誰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媳婦蘇珊!她為巴菲特做了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資決策,投資自己,而不是投資一套房子!如果當年蘇珊選擇的是買房子,估計巴菲特一輩子就廢了。因為即使是股神這樣的天才,也需要給個十年發展機會啊。從職業發展來看,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巴菲特。

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你是否意識到,在你年輕的時候,買一套房子多大程度在賣你的夢想?我們來做這樣一個“人生試驗”。

假設有這麼2個人,小強和小明,他們是同年從同一個專業畢業,在同一家企業工作。2年後,他們月收入都是5000,現在他們決定思考買房子的事情。正好單位的班車通過北京五環的一個地方,房價1萬2每平,戶型是80平米兩房。(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這個價已經買不到五環房子了,讀者可以自動把五環改為六環或者七環,以此類推。)兩個家庭都能夠支持大概35萬元,如果按照最長的30年貸款算下來,月供大概在3000元左右。

盤算下來,小強決定買房,而小明決定拿錢投資自己。

半年以後,小強和小明的收入分配有了下列的不同。小強開始每天坐班車上班,而小明在單位附近花1500租了一間房子。現在我們來對比一下小強和小明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買房子的人(小強)不買房子的人(小明)

收入50005000

必須支出3000房貸

1200生活費+衣服日用品等

500機動費用

共4700元1500房租

1200生活費+衣服日用品等

500機動費用

共3200元

月剩餘3001800元正現金流

小強每個月只有300元節餘,他小心翼翼的避免所有的大額消費,避免所有的出遊活動。他心裡這麼想的,反正有房子了,熬一熬就能過去的!小明則開始把更多的錢花在自己身上,他覺得這個時候投資職業才是最重要。他看上了幾個認證和能力培訓班,也找經理要了一個書單,購買自己需要的書。同時他還拿出一部分錢做活動基金,因為他知道,在課程中結識人脈的收穫往往和課程一樣重要。但是人脈需要持續的活動來維繫。看看這個決定會讓他們的職業有什麼不同?

買房子的人不買房子的人

投資假設這個人是一個學習狂

把300元投入200/月進入學習。輕鬆投入1200/月學習

1年自我提升費用2400元1年1.4萬

能力

第3節:巴菲特的房子(2)

提升單位培訓

認證培訓上不起

能力課程1個2000元

(英語口語、溝通、銷售、情商等)

購書18本400元

活動基金無單位培訓

1個認證培訓4000元

2個能力課程4000元

(英語口語、溝通、銷售、情商等)

購書30本1500

月活動基金:400元月

人脈50人

無維護保持5%5人認證、培訓課程平均認識200人

通過活動費用維護,保持30%60人

小明的投資很快收到了成效。他的簡歷上了每年都會穩定的增加一個認證,他的能力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的機會降臨到他的頭上。他的人脈圈子每年是小強的12倍之多,這讓他總是有一些行行業業的朋友,他成為公司資源的中心,甚至有時候上頭需要什麼渠道,都會問他一句。他還在準備讀MBA,為自己再上一級做準備。當然小強也不差,為了自己的房貸,他也很努力的工作。只是他慢慢意識到學習真的很重要,往往自己一個多月時間工作的心得,小明課堂上一句話就聽到了。但是囊中羞澀,他沒有能力投入。而且自己精力也不足,因為房子離公司太遠,每天回到家,就已經九點多鐘。稍微休息一下就該睡覺了。

這樣一個購房的選擇,在在升職加薪方面,會有什麼影響?小明因為更多的知識儲備和更好的人脈,他升職的速度幾乎是小強的兩倍。

升職速度3年/次1.5年/次

10年後

3次3.37倍

1.68萬1.5萬/月

年薪19.5萬6次11.35倍

5..68萬5.2萬

年薪68萬

(假設職業每提升一級收入1.5倍,一年發13個月薪水)

10年過去,現在小明和小強都有各自的發展。小強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經理,年薪大概20萬。而小明5年升到了經理,然後跳到了另外一家企業,從經理做到了總監,然後與兩個朋友開始一起創業,現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萬。從職業發展理論來說:一個成功的職業發展人士,十年後一個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的收入的十倍。現在小強的房子還得差不多,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三倍多,未來的平臺和前景,遠遠不是他能夠比擬的。因為小明的專業能力和交際面一直在上升期,慢慢進入資源層面的競爭,而小強卻慢慢的進入體力下降的瓶頸,他似乎已經能看到天花板的靠近……

另一個小明與小強的重大差距是,在這個期間小明做了兩次重要的跳槽選擇,小明很清楚知道,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社會,期待一個公司或者行業連續10年都有最快的發展,怎麼可能呢?自我的快速發展,也許需要通過調整職業方向的方式來實現。而小強則不敢冒這樣的險——因為他的房貸讓他不敢做任何的職業變動了。我們幫小強算算賬。

第4節:巴菲特的房子(3)

月存款300元/月1800元/月

月支出4700元3200元

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

但前三個月3000元試用期,通過後6000。1700X3=5100/300=

17個月200X3=600

1個月

一個創業機會,前景很好,

但1年內只有2000元工資。永遠無法跳。8個月準備期

看看上面,不購房的人一個月之內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業和公司,承擔轉換行業與職位的短暫壓力,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只要準備8個月就可以嘗試創業。而購房者則永遠與這些機會遠離了。

簡單來說,如果你有一份5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貸款買著一棟最一般的房子。那麼在接下來10年時間中,在我們最有旺盛的學習力與拼勁的年代,在我們最需要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目標,最有機會開始嘗試創業的年代。大部分購房者永遠與這些機會陰陽相隔。

這些過早的購房者幾乎與創業、轉換行業和快速升值無關。

從職業發展來看,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我們嘗試翻閱國內大部分創業者的成功檔案,發現他們都在最適合開始創業的年代,選擇創業而不是買房。

1998年馬化騰五人湊了50萬,創辦騰訊沒買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萬搞腦白金沒買房;1999年漂在廣州的丁磊用50萬創辦163沒買房;1999年陳天橋炒股賺了50萬,創辦盛大沒買房;1999年馬雲團隊18人湊了50萬,註冊阿里巴巴沒買房。他們的成功不是由買房來決定的

為什麼是50萬?因為當時的《公司法》規定,要註冊必須是50萬。當年深圳的房價大概。馬化騰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萬元。98年深圳市平均房價在3000元左右,應該可以支付一個約80平米的房子。當年的馬化騰做出來一個不錯的選擇。不買房,買夢想。

無獨有偶,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投資大鱷羅傑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運轉第七年後才耗資10萬美元買下了一棟百年老宅。

有人問音樂人高曉松,為什麼結了婚還租房住,不買自己的房?高曉松回答: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了房就只剩一個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沒買房,但我倆都走遍了全世界。

與他們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國內房產業大佬王石。2008年初,國內樓市初現調整之時,王石拋出了驚人之語:“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

在我看來,以今天的房價,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說,普通人買房賣夢想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父母出錢資助,這種人基本上前途和發展被父母控股。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你住著別人的房子,還有什麼好說的?第二種人是犧牲了太多的發展機會,典當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

第5節:巴菲特的房子(4)

美國人平均31歲才第一次購房,德國人42歲,比利時37歲,香港人是32歲,歐洲擁有獨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我們憑什麼要一畢業就結婚?一結婚就買房?而且還要為之賣出我們的發展與夢想?

我曾經分別在03年的深圳,06年底的北京看上過兩套房子。第一次我無力支付,不願意讓父母給我出錢。06年那次,因為有了一點積蓄,我大概能付起40萬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種擁有一個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讓我興奮,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特別激動地給我的朋友挨個打電話。直到有一個朋友對我說:“古典,你準備好安定了嗎?如果你買了房子,這一輩子基本上就定下來了。你的房子會驅使你找人,結婚,生子……因為那就是在房子裡面該乾的事情。當然,那其實很好。”

我放下電話,那種興奮感慢慢褪去,車子也開到臨近家。我內心做了一個決定,我不要過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僅僅至此。(友情提示:開車打電話是壞習慣不要學!交警叔叔請自動跳過這一段!)

這些年來,每次開車經過那個樓盤,我都深深的感謝我當天的決定。因為如果我每個月有著6000多塊錢的月供,我絕對不敢開始思考如何離開新東方這個對我待遇優厚的地方,創辦新精英NEDP,這樣我將錯過我這一輩子最想要過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個最大的夢想。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個房子所無法比擬的。

回頭看這群過早的購房者:他們花掉了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方向與創業的機會,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機會,他們到底買回來什麼?

他們購買的,其實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全感”。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於是覺得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畢竟,在這個大城市,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他們購買的,其實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心智障礙,一種對自己能力的深深不自信。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來自於一套房子嗎?這是我們本章要拆掉的思維之牆。在這個房價、股票日益動盪的社會,在這個跌跌碰碰從國有體制加速進入信息時代的社會,我們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的來自一件物品嗎?即使說房子真的可以換回來安全感,那麼出賣夢想來換,真的值麼?

為了消費安全感,我們付出了這麼大代價,典當自己的夢想,典當自己最快發展的時光。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看看,這堵牆背後是什麼。

職業安全感奴隸

我是一個小城市的老師,我的周圍,人們都是有個工資不高但是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孩子,然後守著微薄的工資到退休,我的路子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害怕我會和他們一樣。我想過去城市裡面工作,但是我又害怕在城裡面找不到好工作。我曾經想過通過考研來擺脫我現在的狀況,但是如果複習一年又考不上怎麼辦?我還想過,實在不行,我談一段戀愛結婚算了,但是我又害怕他成為我未來發展的阻礙,我該怎麼辦?

第6節:巴菲特的房子(5)

該怎麼辦?

你一定也有過這種感覺,自己陷入那種那種好像什麼都有一點可能,但是又什麼都做不到的恐懼。自己突然很弱小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敗的。世界很大,我卻沒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種好像被什麼東西囚禁住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多希望有一個權威的聲音說,去吧!你一定可以成!但是沒有任何人會這樣說。

職業規劃師們也不會,他們會知道,這不是一個職業規劃的問題,而是一個心理問題——即使他們找到最優化的道路,這個人也會繼續和自己玩YES,BUT的遊戲:“是的,但是……”這種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住,關在看不見的牢籠中間,我把這些人稱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隸。

安全感是一個力量強大的主子,他用一個看不見的牢房來囚禁他的奴隸們,這個房間用恐懼做牆,用惡毒的信念做水泥。看看上面那個小城市的女孩子:她即害怕枯燥,也害怕找不到工作,還害怕考不上研又害怕愛情。僅僅是四個恐懼,她就把自己隔絕在有意義的生活、考研、工作和愛情之外,被安全感囚禁的人就這樣被隱性的牆隔絕於世界,那裡也去不了。

你再問問她,就能得到她恐懼背後的恐懼信念:

為什麼不努力一下考研呢?你知道這是最好的方式了!

是的,但是我不擅長學習。

為什麼不嘗試找一個能與你一起奮鬥的另一半呢?

是的,但是我聽說男人都不喜歡妻子太好強。

為什麼不嘗試出去找找工作呢?

是的,但是我聽說外面工作很不好找。

為什麼不就這樣呆下去呢,這樣平平淡淡不也是很好嗎?

是的,但是我害怕與他們一樣……

這又是一個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的人。我們都是被幾個信念,囚禁一生。

愛奴:你一個人也能好好過下去

一個男生問我:古典老師,我的女朋友說如果我要和她分手,她就要自殺!我該怎麼辦?

我說祝賀你,趕快分手吧。第一,你的女朋友不會自殺的,一般這種比較鬧騰的自殺的人都是膽小鬼。真正要自殺的人都是憋著好幾天不見了然後突然一躍而起的。

第二,這種那自己生命來威脅你的人,內心缺乏安全感。你以後別說指望她,連不被拖累都難。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那麼多的女性沒有安全感?你打開貓撲和天涯,到處都是受害者的故事。

在“百度”裡面搜尋“安全感”,獲得如下詞條;為什麼我覺得男人沒有安全感?為什麼我的女朋友說我沒有安全感?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的22個表現”……安全感成為選擇對象的最重要因素。

第7節:巴菲特的房子(6)

每一個人都期望自己獲得安全感,這是基本需要。但是每一個人對安全感的想法都不一樣。而我們的社會中,女孩子總會收到這樣的信念:“我沒有一個人活得很好的能力!”或者是隱晦一點的“乾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包裝得再唯美一些,乾的最好的是張愛玲: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如果你今年芳齡25以上,還沒有靠譜的男朋友,你試著打個電話回家給任何一個超過40歲的長輩,我敢打賭十句話裡面,有超過4句的主題是:找個男人!

總之,這個社會,不管是爸爸媽媽三姑二嬸還有同學閨密,都在齊聲對你說:“你沒有能力一個人活得很好!沒有男人你活不下去!”

嘗試想想看,如果一個女孩子被設置了“我沒有能力一個人活得很好,沒有男人我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她心裡會啟動怎樣的模式?

她會開始尋找有安全感的男人,或者……沒有安全感也不要緊,至少他的錢或者職位讓我有安全感,實在沒有也不要緊,只要他父母的錢或者權也不錯。“幸運”的女子也許會找到一個這樣的男人,然後全力依靠,越來越學會掌控,而越來越少獨立生存的能力。終於有一天,她成為一個必須依賴別人才生存的人。這個時候她會怎麼辦呢?

她內心安全感主子會說:快,快!死死抓住這個人,否則你就完了!!!

“美麗”的愛情故事

大學時,為了留住他在身邊,她獻出了她的第一次。

畢業了,為了留住這個愛的人,她與他結婚了。

幾年後,為了讓這個人回心轉意,她為他生了一個孩子。

再過了幾年,當婚姻和孩子還是留不住這個人,她自殺了。

多麼悽美的愛情故事,多麼無情的男子,多麼痴情的女子。

……

等一等

她真的愛這個人嗎?

親愛的,那不是愛,那是恐懼。

愛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張他也緊張。

一種是輕鬆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沒有人能夠完全控制對方,所以當你把你的快樂生活和安全感綁定在“男人”上面的時候,也就為你日後的瘋狂埋下了基礎。快樂生活的安全感是你不能夠失去的,於是男人也是你不能夠失去的。但是她內心知道,男女朋友不能夠約束對方,於是安全感主子會說:“結個婚吧?”。當結完婚,她的安全感主子會說:“結婚還不是可以離?生個孩子吧!”當她生完孩子,她的安全感主人還會說:“生個孩子不一定聽你的話,所以一定要掌控他!(她)”。於是你開始告訴你的孩子你的主子告訴你的一切,讓這個模式繼續在孩子的中間傳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