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與《潛夫論》中的哲學思想

王符是東漢末年時代人。少年時代刻苦好學,與馬融、張衡為至交好友,由於出身微賤,又剛直不阿,不願與世俗同流,於是終身不士。著書30餘篇,名為《潛夫論》,他的思想都體現在這本書中。

王符與《潛夫論》中的哲學思想

王符的哲學思想,在《潛夫論•本政》篇中有一個完整的表述:

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君以恤民為本,臣忠良則君政善,臣奸枉則君政惡。

這裡把自然與社會、政治與道德、君主與臣民聯繫起來,陰陽和天心是其中的兩個基本問題。在自然觀方面,王符認為在陰陽之前存在著一種"未有形兆,萬精合併,混而為一"的元氣,元氣"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生出天地萬物以及人類。在萬物生化過程中,天的作用是施氣,地的作用是化育,人的作用是統理萬物,或叫做"為"(見《潛書•本訓》)。他既強調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又強調人駕馭自然的能動作用,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猶如乘車馭馬、乘船划槳。

王符與《潛夫論》中的哲學思想

王符企圖把君主的作用建立在元氣自然觀的基礎上,提出"人天情通,氣感相和"(《潛夫論•敘錄》的觀點,就是說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由氣來溝通的。氣有和氣和乖戾之氣的區分,和氣導致正常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乖戾之氣導致反常現象。君主可以"理其政以和天氣"(《潛夫論•本訓》),在和氣的作用下,不但可以使農業豐收,而且可以使人民形體姣好,健康長壽,道德高尚,風俗敦厚。這種天人感通的觀點排除了神的存在,用自然界的力量把天人聯繫起來,與神學天人感應說不同。可是,進一步追問,君主為什麼有這樣的能力?君主的決定作用的依據是什麼?這就無法用元氣自然說作出回答了。當他用"天心"解釋君權起源的時候,便滑向了君權神授的方面。

王符與《潛夫論》中的哲學思想

王符在《潛夫論》中論述了"本末"範疇。《務本》篇舉出八個方面的本末關係:"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 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遊為末;孝悌者,以致養為本,以華觀為末;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以媚愛為末"。在《德化》篇又說:"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王符所講的本末已不僅僅是指封建社會經濟、政治、倫理關係的概念,也一樣是治國之道。誠然,王符還沒有把本末提高到哲學範疇的高度,但已經為哲學範疇的本末準備了條件。如果沒有王符對本末概念的普遍運用,玄學中作為抽象哲學範疇的本末範疇是不能產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