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具有史前文化石器特征的“石杵”现身东缸窑

日前,唐山收藏家黄志强到已经拆迁接近尾声的东缸窑探访,在一处拆迁废墟旁意外发现了一件“石杵”(如右图)。原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子春认为,这件“石杵”有打磨的痕迹,器型上疑似古代的“石杵”,具有史前文化的石器特征,相关信息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和考证。

这件石杵的石质为石灰岩,高约15厘米,器身人工磨制成近似圆柱形,直径约6厘米,石杵的下端经过人工磨制并长期使用呈圆头形状。石杵曾埋藏于地下,后来圆弧形的上端裸露于地面,经过风霜雨雪的侵蚀,石杵的上端风化严重并有一处破损。

石杵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石质工具之一,是古人类用于谷物脱壳的石器,在过去的唐山考古发掘中曾有石杵出土。1955年,在位于陡河西岸的唐山大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晚期,出土的磨制石器,分为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石镞、石矛、石环等。这些石器中,除石环为佩戴的饰物外,其他都是与狩猎和战争有关的砍砸器和兵器,并没有发现用于谷物等粮食加工的石杵。

位于陡河东岸的缸窑区域,在远古时期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地,与居住在大城山的古人类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是新石器时代唐山古人类获取粮食的主要来源地。

据1992年4月出版的《开平区文化艺术史料》第二集中记载:1990年3月下旬,河北省文物普查小组在唐山市开平区文物管理人员的陪同下,对位于开平区双桥乡的陡河水库沿岸,陡河水库出水口至河北桥一段的陡河两岸,以及其他一些重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这次考古调查,不仅对已知的张庄、后屯、擂鼓台等商周遗址等一些古迹进行了复查,还新发现了陈庄商周·战国遗址,双桥乡唐家庄、小马家峪战国·汉代遗址等3处古遗址。

陡河东岸的唐山贾各庄遗址,1952年5月经过考古发掘,共发现36座古墓葬,包括战国、西汉、东汉各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众多精美的战国青铜器等历史文物。

明代永乐年间,大批山东、山西移民来到土地肥沃的陡河沿岸的义丰社、桥头社(东缸窑、西缸窑)定居,并带来了陶瓷生产技艺。移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利用农闲时节生产陶器及粗瓷制品,用来交换生活物资。明代嘉靖年间,山东移民秦氏人家在东缸窑创办了唐山第一家陶瓷作坊——陶成局,开启唐山陶瓷生产的历史进程,一直沿续至今。

原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子春鉴定认为,这件采集的“疑似石杵石器”,从尺寸、器型等方面,具有史前文化的石器特征,也不排除与我市大城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以及陡河流域的史前文明存有密切关系。但由于尚未发现其他相关同时期的文物资料佐证和文物遗迹,所以,在对我市东缸窑区域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历史研究方面,还有待我市文物主管部门进一步调查和考证。

审编:唐山榜

商务合作:TSBTV03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