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宗教简介

中国五大宗教简介

中国五大宗教是指在中国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形成中华民族风范,拥有一定规模性和区域性而形成具有一定地位的信教教别,它们分别是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中国人习惯上称之为中国五大宗教。(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不是两个宗教,而是一个宗教的两个派别,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别同属基督教(基督宗教),中国五大宗教所称的基督教并非是指包括三大派别的基督教(基督宗教)总称,而是专指“新教”,这是中文目前的特有现象。)

1、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东汉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到金末元初又发展出主修内丹的全真派,与原来的主修符箓法术的正一派为道教两大派系。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2、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3、伊斯兰教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它是中、阿人民间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的纽带。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迄止明代,中国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各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伊斯兰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成为各穆斯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10个穆斯林民族的总人口计1759.7370万人。遍布全国各省(区)的大多数城乡,主要聚居于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以及陕西、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在台湾、港澳地区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凡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网络。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逊尼派,遵行哈乃斐学派教法,新疆极少数为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苏菲主义各学派在西北地区有广泛影响。历史上,由于伊斯兰教传入各民族地区的时间、途径以及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又分为内地伊斯兰教(汉语系)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突厥语系)两大系。

4、天主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同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亦称“公教”,原意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称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译为“罗马公教”,音译为“加特力教”,意译为“罗马天主教”。16世纪(明朝)传入中国时,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

5、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

目前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独立教会等)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从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1054年)后又分裂出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创立的新教(1517年) 。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天主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