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進入高發期,年輕爸媽要注意!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4-6月是手足口病高發期。每到這時,如果家長老師發現孩子手上、腳上還有嘴巴里長水皰,這就是常見的手足口病症狀。手足口病是種常見的傳染病,常“攻擊”5歲以下的寶寶,會引起發熱、皮疹等,嚴重可致死亡!如果說,寶爸寶媽沒能及早給寶寶接種疫苗的話,那麼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手足口病是什麼?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以發熱、口腔粘膜皰疹或潰瘍、手、足、臀等部位皮膚出疹為主要特徵,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炎、腦幹腦炎、、肺水腫、肺出血、心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我國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部分地區(尤其是南方)10-11月還會出現秋季小高峰。

這些症狀要注意

1、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較輕,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後可完全康復。部分病例無發熱。

2、患兒發病初期常出現發熱、食慾不振、疲倦或咽喉痛。

3、發熱1-2天后,在舌頭、牙齦和/或兩頰內側等口腔部位出現水皰,這些水皰初期為細小紅點,後形成潰瘍。

4、多數患兒手掌、腳底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不癢,有些皮疹帶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蓋、肘部、軀幹等也可能出現皮疹。

5、只有少數患者的病情會快速惡化,累及腦部、肺部和心臟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腦炎、腦幹炎症、肺水腫、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是怎麼傳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觸被其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環境而感染。患者發病後第一週傳染性最強。

遠離手足口,這些遛娃神器不要玩

1. 海洋球池

節假日人多,基本上球池就是「下餃子」,寶寶們「白襪子進、黑襪子出」,別說還有孩子們在裡面流下的汗液與口水了。

央視曾曝光了海洋球衛生情況:部分海洋球池幾天才清潔一次,清潔的方法也只是用消毒水噴灑一下。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2. 搖搖車

搖搖車這樣的公用兒童遊樂設施,幾乎沒有什麼人去維護,更做不到及時消毒。

如果有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乘坐過,其他寶寶再次使用時可能會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哪些人群易感染?

1、發病人群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

2、6月齡以下嬰兒因有胎傳抗體的保護,發病較少,從6月齡開始發病逐漸增加,1-2歲兒童發病風險最高。

3、低齡兒童發病後得重症、死亡的風險更高。

有沒有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

1、目前只有針對腸道病毒71型(EV71)的單價疫苗,當地有資質的預防接種單位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建議具體諮詢當地的預防接種門診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腸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至少10多種A組腸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柯薩奇病毒A6型(CV-A6)、柯薩奇病毒A10型(CV-A10)最為常見,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數由EV-A71感染所致。

2、已知對EV71疫苗任何一種成分過敏者,發熱、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患者不得接種。具體可諮詢預防接種門診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日常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很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手衛生,尤其在觸摸口鼻前、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如廁後、接觸皰疹/呼吸道分泌物後、更換尿布或處理被糞便汙染的物品後,應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絹或紙巾遮住口鼻,隨後將紙巾包裹好丟入有蓋的垃圾桶。

  •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 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如接吻、擁抱等。

  • 經常清潔和消毒(含氯消毒劑)常接觸的物品或物體表面,如玩具、傢俱等,清潔後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用清水擦拭或沖洗乾淨。

  • 用一次性毛巾或紙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嘔吐物、糞便等,並及時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洩物汙染的物體表面或環境。

  •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1、健康監護

患兒居家隔離治療期間,家長及看護人應密切觀察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體顫抖抽搐等,有可能短期內進展為重症,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2、居家消毒

每天清潔常接觸的傢俱、玩具、地面等,每週用含氯消毒劑消毒1-2次。

患者的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洩物以及被其汙染的物品或環境,清潔後要及時用含氯消毒液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用清水擦拭或沖洗乾淨。

3、做好隔離

居家隔離時限為患兒全部症狀消失後1周,此期間患兒儘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年轻爸妈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