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大家好,這一節與大家分享一下白平衡方面的知識,對於白平衡和色溫,也是眾說紛紜,怎樣去理解的都有,這裡不討論他人的對與錯,只談

我自己對於白平衡的理解,我也不想引用百科中那些繞來繞去、最後看的一頭霧水的官方詞彙,在這裡只用我的大白話去解釋,既不官方也不權威,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大家選擇性的採納。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大家可以看出,左邊圖片偏藍,右邊圖片偏黃,這是因為相機拍攝時,所設置的不同白平衡參數導致的。從圖片上也能瞭解到,白平衡會影響照片的顏色。那麼白平衡是怎樣影響照片顏色的,我們再看一張圖片: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圖中的內容,就是色溫。色溫是一種溫度衡量的方法,以K值(開爾文)來體現。開爾文勳爵是個蘇格蘭的物理學家,他覺得,某黑色物體在不同溫度下,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這些光所包含的光譜成分,就稱為這一溫度下的色溫。就好比一個鐵塊,被不斷的加熱,它先會變成紅色,然後變成黃色,最後變成白色。零下273.15攝氏度被稱為絕對零度,這就是0開爾文;然後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色溫值也就上升1K,那麼100攝氏度的色溫,就是373.15K。

色溫與我們所感知的溫度不同,常規情況下,我們會把紅色歸類為暖色調,是因為紅色給我們溫度高、溫暖的感覺。但是從色溫上來說,恰恰相反,紅色的色溫卻是最低的。同理,藍色給我們以溫度低、冷峻的感覺,我們把藍色歸類為冷色調。但是從色溫上來看,藍色卻是最高的色溫。

當我們以自然光進行拍攝時,不同時間段的光線,其色溫也是不同的,所以導致了我們拍攝出來的照片色彩也不一樣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用兩張圖片來加以說明: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在傍晚的日落時分拍照,這個時間段裡光線的色溫比較低,所以拍出來的是暖色調的低色溫照片。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在正午時分的大晴天拍照,這個時間段裡的光線色溫比較高,所以拍出來是冷色調的高色溫照片。

到了這裡,我們就該總結出來:色溫越低,顏色越紅。色溫越高,顏色越藍

將不同光線下的色溫進行了解,對於我們在不同光線條件下拍攝非常有幫助,能夠預先判斷出在某種光線下,會拍攝出什麼色調的照片,再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考慮要強化這種顏色,還是要弱化這種顏色。


從本段開始,以下內容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說完了自然光線中的色溫,再來說說如何用相機來控制光線的色溫。這就必須要請出今天的主角兒"白平衡"。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白平衡,顧名思義,就是保持"白色"的平衡。廣義上是指以18%中級灰的"白色"為標準,讓相機在不同光線環境中拍出來的照片色彩儘可能還原標準"白色"。再簡單點的說就是矯正照片偏色的過程,還原真實世界的"白色"。

比方說,你拍攝的是一張白紙,拍攝完成後,你發現這張白紙的顏色偏紅或者偏藍,這是受什麼影響導致了白紙的顏色變化呢?就是受到你拍攝時的光線影響!

因為我們前面說過,光線在不同的情況下,色溫也是不同的。雖然拍攝的白紙受到了光線影響,改變了顏色,然而我們強大的眼睛還是能夠識別出來白紙就是白色的。但是相機做不到這麼高的適應性,它只會客觀記錄當前環境下的色彩。比如我們把這張白紙移動到白熾燈的光線下再去拍攝,那麼得到的結果一定是偏藍。相機中白平衡的作用,就是幫助你在當前環境下,用準確的色溫值去還原拍攝時物體的真實色彩,把白紙還原出真正的白色。

比如我們看看自己相機的白平衡模式中,就有鎢絲燈模式和熒光燈模式的預設,這兩者都是發光體,鎢絲燈的光線,是偏紅的暖色調,熒光燈的光線,是偏藍的冷色調。而我們控制白平衡,就是控制色溫。

白平衡的功能,就是對光線顏色的影響進行補償,畫重點了啊,一定給要記住這一句!

現在把視線回到上面色溫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

在燭光下,白平衡比較低,拍出的照片時偏紅的,因為這種光線下,它的K值比較低。在日出或者日落的時候,白平衡還是很低,K值在2000K。到了白熾燈這裡,數值變成了3000K。這就說明,在不同光線下,K值也時不同的,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

到了這裡,我告訴大家,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容易在這裡犯錯,把色溫與相機上的白平衡搞錯了!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我自己也搞錯了很多年。

因為"白平衡"是用相反的色溫來進行平衡,用來還原拍攝現場最真實的顏色!

相機中設置的K值,實際上是用來矯正的參考色溫,而不是當前拍攝環境的實際色溫。

我們打個比方,晚上在家裡只開一盞檯燈,假設它是白熾燈,3000K的色溫,比較暖黃。你把自己的相機也設置成3000K色溫,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拍攝時,3000K的色溫會使照片偏藍。在這個場景下,3000K的暖黃燈光加上3000K偏藍的相機色溫,是不是就可以還原出最真實的色彩?而這個色彩,是與你的眼睛當前看到的顏色是基本一致的。

眼睛看到的色溫 與相機中的白平衡 兩者的關係你真的搞懂了嗎?

上面假設的光源色溫值和相機色溫值的相反表現,才有了白平衡的過程。簡單的在腦中想一下,光源色溫較低,場景光線偏黃,為了拍到不偏色的照片,就要在相機上把色溫調高,讓本來是偏黃的照片偏藍一些,這樣一平衡,最後得到的照片偏色現象就大大降低了。反過來說,光源色溫較高,場景光線偏藍,為了拍到不偏色的照片,就要在相機上把色溫調低,讓本來是偏藍的照片偏黃一些,經過平衡,得到儘量不偏色的最終照片顏色。

如果相機的色彩與拍攝環境的色溫不一致時,就會發生色偏色現象。這就說明相機白平衡是起到一箇中和、補償、修正的作用,讓照片與眼睛所認知的顏色達成一致,更好的還原被攝物體本來的色彩。


相機上的K值,是攝影師告訴相機,現場光源的色溫的多少,而不是告訴相機應該調到多少。

相機白平衡,對實際色溫做補償,使之看起來呈現"正常的白色"。

於是,把相機白平衡上的色溫數值往高調,相機就認為環境偏冷,於是補償暖色調,呈現在照片上的就是偏黃。

反之,相機白平衡數值往低調,相機就認為環境偏暖,於是補償冷色調,呈現在照片上的就是偏藍。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的相機都有自動白平衡(AWB)設置,讓我們可以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能得到相對準確的白平衡設置。所以手動色溫設置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不過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適當的去了解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

本節內容就到這裡,再一次重申,本文內容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和立場,請大家選擇性的觀看和吸收。下一節開始,我們聊"攝影用光"。

我是好色之圖,喜歡攝影和PS,會不定時的推出一些攝影文章和PS教程,如果你感興趣,請關注我,感謝觀看。

如果您覺得本節內容還有點用處,請點贊、評論、轉發,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