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科技衝刺科創板,雷軍或成最大贏家

石头科技冲刺科创板,雷军或成最大赢家

去年此時,雷軍的小米欲回A股IPO之事備受關注,現在,雷軍又再次受到強烈關注,不過這次是因為一家名叫北京石頭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

近日,上交所官網顯示,石頭科技欲登陸科創板,且選擇的上市門檻也是和絕大多數申報科創板的公司一樣,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

IPO日報發現,石頭科技與小米可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01

深度綁定小米

據瞭解,石頭科技成立於2014年7月,主營業務為智能清潔機器人等智能硬件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另外,石頭科技的核心技術主要是激光雷達與定位算法。

IPO日報發現,石頭科技之所以成立4年就衝刺科創板上市,與小米的鼎力支持大有關係

先從業績上來看,2016年9月,石頭科技推出了首款產品,而這個產品正是小米定製品牌“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

產品一推出後,第一季度的時間,石頭科技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18051.99萬元。

石头科技冲刺科创板,雷军或成最大赢家

隨後兩年的時間內,石頭科技的米家品牌的智能掃地機器人逐漸成為市場的“爆款”,2018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43892.62萬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2.33%

需要指出的是,米家品牌的智能掃地機器人是石頭科技“專門”為小米定製生產的。

不出所料,小米也一躍成為了石頭科技的第一大客戶。

2016年-2018年,石頭科技向小米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8312.7萬元、105326.5萬元、152916.54萬元,換言之,近3年小米累計向石頭科技貢獻了27.66億元的銷售額。

再從研發上來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石頭科技在境內已取得64項專利,其中有17項專利是石頭科技獨自取得,剩下的47項專利均是與小米共同取得。

此外,石頭科技在境外(包括中國臺灣)取得了10專利,其中石頭科技獨自取得8項專利,剩下的2項專利也是與小米共同取得。

也就是說,在石頭科技全部取得的74項專利中,有49項是與小米共同取得,小米可謂是石頭科技在研發道路上是“小幫手。”

對此,石頭科技表示,根據公司與小米簽訂的業務合作協議及其附件中的約定,雙方均有權自行實施使用共有知識產權,無需向另一方通報及分享收益。但是,未經另一方事先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轉讓或許可共有知識產權。如果存在第三方使用公司與小米共有的知識產權,將對公司未來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最後再從股權上來看,石頭科技最初是由昌敬、丁迪、毛國華、吳震出資設立。

2015年3月,天津金米入股石頭科技,對應註冊資本為9.272萬元

2016年3月,順為收購石頭科技部分股權,對應註冊資本為0.1036萬元

隨後,石頭科技經歷了多次資本變更,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順為持有石頭科技12.85%的股權,天津金米持有石頭科技11.85%的股權,分別位列第二大股東、第三大股東。

需要指出的是,天津金米的實際控制人為雷軍,順為的實際控制人為小米的董事許達來。

與此同時,在目前石頭科技的董事會成員中也有小米的身影。

申報稿顯示,至2019年1月起,高雪將擔任石頭科技的董事,任職期限為三年時間,而高雪2014年2月至今,就已經在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擔任總監。

因此,無論從業績、研發、管理,石頭科技都可謂是小米之味濃重。

02

小米雖好,但貢獻有限

據記者發現,小米是石頭科技的大客戶,但其從小米身上得到,或許沒有看起來那麼好。

申報稿顯示,2016年-2018年,石頭科技米家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產生的毛利分別為3428.28萬元、18532.84萬元、21576.3萬元,其中2018年米家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產生毛利同比增長了16.42%,遠不及營收的增長率。

之所以會有上述現象產生,主要原因是米家產品的毛利率過低。

申報稿顯示,2016年-2018年,石頭科技米家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的毛利率分別為18.99%、18.75%、14.99%,而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37.94%、34.08%、48.14%。不難看出,石頭科技米家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的毛利率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毛利率相差較大。

石头科技冲刺科创板,雷军或成最大赢家

對此,石頭科技表示,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產品定位於高性價比,公司與小米通訊對利潤進行分成。

2017年,石頭科技開始推出自有石頭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並實現10771.11萬元的銷售額。

到了2018年,石頭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的銷售額到達了147807.84萬元,較去年增長了近15倍。

與此同時,2017年-2018年,石頭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的毛利率為44.87%、42.06%,均遠高於同期米家品牌智能掃地機器人的毛利率

正是得益於石頭和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業務的高速增長,石頭科技的淨利潤由2016年的-1123.99萬元增長至2018年30758.78萬元。

因此,石頭科技才有了僅成立4年時間就衝刺科創板的底氣。

記者 鄧皓天

排版 潘潔

歡迎投稿、爆料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