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鄉間的小學逢九十週年校慶。校領導商議,要在校園內立一尊王榮年先生的銅像。鄉人領著校長,來尋W先生。又由W先生帶領,會面溫州市區的大中阿公(即王榮年先生的大兒子)。

大中阿公允諾下來,同意校方提出來的方案。聽W先生轉述,幾方人士一個晌午、一頓飯的時間,決定下來五月份,大中阿公陪同校領導,前往廈門,探訪大中阿公的三姐王益強(原廈門大學副校長),以便更詳實地記錄王榮年先生的生平事蹟。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我偏有些忿忿不平,嚼了舌根:“當初如何如何,現如今又如何如何!”但大中阿公的表情,早已釋然。據說阿公為了替父雪冤,從天津調回溫州,又給時任宣傳部部長的胡耀邦寫去親函。輾轉多時,期盼多年,終於等來一紙平冤書。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我不敢去想象大中阿公當時的心情,往事湮沒在塵土中。塵歸塵、土歸土,世事一場大夢,人間幾度秋涼。那地下的冤魂,可曾向閻王申訴?又或許,一杯孟婆湯,早已忘記前塵往事?

凡人的意難平,終究是俗念------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恰逢清明時節,乍暖還寒。溫州的春天很短,冬天的餘威不散,忽然之間夏日的炎熱又虎視眈眈,春天躲無可躲,幾乎不見蹤影。緬懷故去親人的時節,難免有些傷感。縱然很多的意念不平,消弭在時月間。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北京的大正阿公(即王榮年先生的小兒子),得知立銅像之事。大約,觸動了遊子對於童年南方的回憶,有我們不能深刻體會的離愁。大正阿公給W先生髮來郵件,是二個圖冊。一取名“獻給先父的禮物”;一取名“生命中的美麗”。

文人的哀愁,其實蟄伏在體內。在某一個時期,會破土而出。我看見大正阿公為圖冊取的名,便有莫名的觸動。亦是有些明白,那一份哀愁,在這個四月,生根發芽。故土淅瀝瀝的春雨綿綿不絕,不知是否在召喚遊走四方的心?遊子不歸,故鄉山土依舊健在。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我們前年底在北京,順路探訪過大正阿公。阿公十分健談,對我們帶去的家鄉的蝦乾,阿公欣欣然:“叫我想起小時候在溫州的情景。”

二老要去美國探望女兒。阿婆為此做了膽結石手術,因為怕在飛機上遭遇結實疼痛。阿公卻另有解釋,呵呵笑著告訴我們:“其實是怕萬一在美國疼起來,我們又沒有美國的保險,那個醫療費可貴得不行!”

那天傍晚從大正阿公家在化工部家屬樓的宿舍裡出來,暮靄茫茫,W先生指著側旁告訴我,那裡是原來的化工部。我化學不好,所以不瞭解跟化工有關的一切東西。但我知道他們都是很了不起的人。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法學家王鴻年圖像

那次的京城之旅,主要是拜訪姑姑王燕,即王鴻年先生的親孫女。老太太是個十足的好人,有北方人的豪爽和正義,帶我們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間。其實彼時老太太正忙,因為唯一的兒子從加拿大回國過年。

第一天到京,姑姑端出一個鐵盒,內裝幾冊書籍。我雖不知文物幾價,卻也掂量出這小小鐵盒之中的價值幾何。

我誠惶誠恐,不敢用手去翻書頁已然泛黃的手冊。老太太卻不當回事,豪爽地說:“翻吧!沒事兒!”彷彿那是不值錢的破爛玩意兒。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王鴻年著作《南華詞存》

我小心翼翼翻開一頁,王鴻年先生的《南華詞存》。不知道該不該感謝胡適的白話文推廣,致使如我輩,對於詩詞,總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所以匆匆一瞥《南華詞存》,亦如隔著雲霧,彷彿懂,又彷彿不懂。內心惶惶復惶惶,唯恐自己這樣的凡夫俗子,玷汙了文人世界的清醇。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王鴻年著作《戰時現行國際法規》

另有《戰時現行國際法規》。封面已然斑斕,提醒著世人歲月的殘忍。不是法學工作者的我,雖不能全然理解通透此書在中國法學界的地位。但,我知道王鴻年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法學家,絕非虛言。

王燕姑姑經歷過那一場浩劫,她說“掘地三尺。”在京城的王家一族,無一倖免。僅存的此幾冊,自然異常珍貴。各路神仙各種奉勸各種討好,動員姑姑將這珍物或上交或交易或者怎麼樣,彷彿中間亦有日本領事館的動作。老太太很堅決:“不願意!”

姑姑又笑嘻嘻告訴我們:“這老頭兒喜歡討老婆。”W先生一查,喲,真是,太太姨太太加起來,共十房。此算一八卦,並無妨王鴻年先生耿直大氣的性格。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姑姑給W小姐兩個紅包,並叮囑:“一個是給你花的,一個是給你作紀念的。”花的那個紅包不稀奇,溫州人都有這樣的習俗,連姑姑從未在溫州待過一天的人也秉承這樣的習慣。很多年前,廈門的益強阿婆來溫州,正巧我們不在家,錯過見面,阿婆亦是留下一個紅包給W小姐。

W小姐喊王燕姑姑為“姑奶奶”。姑奶奶要W小姐作紀念的那個紅包,卻說來話長。我們自然推脫,不能拿兩個紅包,但姑姑大手一揮,很乾脆:“一定要拿著,王家的孩子都有!”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那紅包裡,是連串的鈔票。因為姑父,是人民幣防偽水印的發明者,所以這紅包有另外的意義。姑父享受國務院津貼,卻是個特別低調的文人。據說姑父將單位發給他的“院士申請單”,又重新還回去。因為姑父自認為自己不是捎關打節之人,做不來這攀高結貴之事。再者,姑父心境淡泊,對於名利,真正如過眼雲煙一般不放在心上。王燕姑姑評價姑父是個“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傻文人”。但我瞅著,倒還好,因為姑父洗了櫻桃過來,和藹地讓W小姐吃吃吃。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錢鍾書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瞿秋白

姑父同我講他家上輩的故事。我聽得入迷,但好多細節未曾記清,回溫後想起來,總惦記日後再去京,且將細節一一捋清,大致也聽出故事的端倪:姑父為江蘇大姓錢氏後人,同錢鍾書先生是同宗。瞿秋白是姑父的表叔。姑父雙親曾同蔣經國是一牆之隔的鄰居,這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我一時尚未摸清。若有機緣,再道來,或許又是紅塵中的一段傳說。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但姑父另外告訴我一段傳說,關於他外公,一位拿餉的王爺,大約是八旗子弟,在京城有大院。那大院卻在一日之內,被姑父的繼外婆輸光。

我聽得入了迷,如同一個書迷聽說書。八旗子弟、京城大院、鬧革命-------種種、於我,都屬於電視劇裡的各種梗,不想有生之年,竟能如此近距離聽著親歷者的娓娓道來。著實,難能可貴。所以我心裡打定主意,一定要再度入京,將我心中懸而未解的故事梗一一解析清楚。

王鴻年、王榮年的生平,我所知甚少(一)

姑姑姑父一定很寂寞,兒子已在國外定居,回國的日子想來屈指可數。所以二老,亦有滿腹的心事要與人訴說。

從姑姑家出來,W先生指著中日友好醫院的家屬樓,對W小姐說:“這裡的房子差不多都要上千來萬。”W小姐咋舌:“沒有道理,為毛這樣貴!”

因為是京城,因為是天子腳下。房價貴還要講什麼道理?

(待續)

文章原創,抄襲三思。若喜歡,請加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