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魏启后先生

魏启后先生讲 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魏老:写宋克的《书谱》很好,里面有真、行、章草,而且手法统一。写得很得法,写好了这个笔意,再学王献之的《十三行》就能写好。我刚才看了你临的一些字有所感触,想到了《十三行》。这些真书、行书之间的字跟《十三行》一样,宋克《书谱》里头《十三行》的手法很多,但又反映到章草上,运用得很好。宋克的手法不能写大字。这个写好了、写多了,再回过头来写褚遂良那就更好了,就能够和《铁山摩崖》相合了。

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王献之《十三行》

佳音:写褚遂良的什么帖呢?

魏老:《阴符经》是不可不写了,最好是《伊阙佛龛》。但不要急,因为过早地学《伊阙佛龛》容易把它那个表面上的方整当成主要的东西,方整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内在的东西是跟《铁山摩崖》相合的。不是墨迹就不大行,《十三行》再好,你得通过学其它的墨迹,墨迹学多了再学《十三行》就好了。这个“豪”字写得好极了。

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宋克章草《孙过庭书谱册》

宋克章草《孙过庭书谱册》,是赠送给他的好友俞孟京的,后未署书写年月,但纵观此册作品,熔楷、行、章草于一炉,笔力清劲健古,结字疏宕萧散,通篇千余字一气呵成,无一懈笔,真可谓于精到处见豪放,于细微中见功力,笔笔如入嫌素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佳音:这一张好像写得特别放肆。

魏老:是放松,不是放肆。放松、柔韧得统一起来。光放松,懈怠就不行了;柔还得韧,柔而韧,在柔韧的前提下放松,放松不无柔韧,它就不松懈、不松垮了。这个横折写得也好,不是硬折过来的,是方转。比如方形,这个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抹角的,所以这边这一笔是方转过来的,而这个下边这一笔又是这样方转过来的,圆转就不行了,就是说不能划圈儿。市场上造假的,这个“启后”就画圆圈了。往这边(左)就是推了,推过来。钩是推转出来的。王羲之的《袁生帖》写的那个“为”,就比孙过庭的《书谱》里的“为”写得好,王羲之是方转过来又方转过来,《书谱》就不行了,就是这么画圈了。董其昌的方转是写得非常好的。如果俗是个核心,就是在这个俗的核心里不论怎么努力、怎么装饰、怎么掩盖,也是没有办法的,这就是造假的永远摆脱不掉的东西。这个“可”字写得也挺好,一般的写“可”缺乏什么?横折过来之后缺乏最后这一推,往往就简单化了,一下子就完了。

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章草急就章(局部) 纸本 纵20.3厘米 横34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

佳音:我喜欢您平日写的这一笔,推得特饱满,好像笔峰就是弹出去的。

魏老:不一定能写好,只是注意到这一点。这个字把下边写得这么窄,其实挺好,不一定像宋克,不像也就照样好。这个“崖”字写得很好,长撇和最后一横这两笔很重要,写得很舒展,推势很好。

佳音:誉赡写字的时候我跟他说话他都听不到。

魏老:这个不集中正是证明了他集中,在写字上集中。你似乎是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但是对写字本身集中不够。在待人接物上敏捷,周到是优点,但在钻研东西上又是个缺点。所以集中的时候也得有,原有的优点也得保持,这样才是完整的,才是追求完美。什么叫自我完善?就是你又要集中又不要丢掉原有的优点。他就是能集中还要增加对周围环境能照顾到的这一个方面,这就叫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当中还是要有所侧重,所以尽管都力求完美,但还是要有个倾向。过于集中是好,是能深进去,但过分集中了以后往往容易钻牛角尖,还是要照顾主面,就是说要能出能入比较灵活。人都是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魏启后先生讲宋克《书谱》与王献之《十三行》

先学宋克,后学松江本《急就章》,学松江的同时别丢了宋克,然后再结合汉简,这样就可以顺着这个劲儿学王羲之、王献之了。还有,别忘了《西晋残纸》,《西晋残纸》很重要。你现在学宋克的这条路,好像和《兰亭序》没大有瓜葛,先学草书,学一段的时候再写《兰亭序》,心里得有个底儿。《王羲之传本墨迹》和《西晋残纸》手法可靠,但是字形、结构还得靠《阁帖》来丰富。(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