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預警】“房貸新政”橫空出世!

近日有消息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已試運行新版個人徵信報告。新版徵信中,有一條關於房貸的新變化很耐人尋味。

舊版徵信:夫妻雙方共同還款,男方主貸,女方徵信不體現負債。

新版徵信:作為共同借款人,雙方徵信均體現負債。

產生影響:今後夫妻雙方所購房屋,離婚後,非主貸人再次買房屬於有房有貸,首付80%,離婚後無法低首付購房。

除此之外,貸款逾期、信用卡套現等行為也同樣影響房貸。

很明顯,新版徵信,在控制多套房的擁躉者。

全民樓市投資熱

【樓市預警】“房貸新政”橫空出世!


《2018年第一季度城鎮家庭資產指數報告顯示》城鎮家庭新購住房正在發生結構性改變。

2008年,商品住宅銷售中首次購房家庭佔比69.7%,擁有3套以上住房家庭僅佔3.2%。

這一數據在十年後的2018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8年,首套房家庭佔比30.8%,二套房家庭佔比43.8%,三套以上已經達到25.4%(與十年前相比翻了8倍)。


【樓市預警】“房貸新政”橫空出世!


觀察近十年城鎮家庭購房意識,同樣有明顯變化。

2008年,剛需新購住房佔比在69.7%,投資性購房佔比約為19.6%。

這一數據,到十年後的2018年幾乎掉了個。

2018年第三季度,購房投資性需求佔了58.2%,而剛需購房僅佔16.1%。以投資為目的的購房需求與剛需購房目的佔比越拉越大。

首先,近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可支配收入增加;加上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資產保值需求強烈。

其次,房價連年上漲,相比於其他投資渠道,房產投資具有高收益低風險性,被人們青睞。

再次,房價的上漲,導致購房人群兩極化,經濟充裕家庭有能力配置多套房產,而經濟相對緊張的家庭要麼暫停買房需求,要麼將購房需求向價格可承受區域轉移(這部分需求也可以看做變相的異地投資)。

“炒房”即將終結

對房子投資屬性的過度追逐,讓住房資源不均加劇。

一是,房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投資需求不斷擴大化,使住房居住屬性被逐漸淡化,市場真正剛需被擠壓。

二是,住房投資屬性的不斷加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房價上漲,掩蓋了真實的市場狀況,部分區域市場甚至出現虛假繁榮。

房產投資屬性的不斷膨脹,對市場而言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泡沫加劇,庫存從顯性轉為隱性,剛需驟降並且無力承接高位市場,從而導致不平衡。

所以,對於“房住不炒”這個概念,雖然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沒有指出,但在未來一段時間一定會是國家級政策的指導方針。

而文章開頭提到的關於“夫妻”共擔貸款的新徵信政策,只是整個政策裡的很小一環。

從最近各種各樣的消息裡,我們其實可以大致能分析出打擊“炒房”的進程。

  • 技術:

在技術層面,自從互聯網崛起以後,國家一直在做一件事,叫全國聯網。而這件事,預計近兩年就可以完成。

全國聯網的結果是個人信息的極度透明化。社保、戶口、信貸記錄等等,想調取基本上是分分鐘的事情。

當然,名下資產(房產)也在這之列。定義首套房可能將不再侷限於地域。

  • 調控:

今年的調控指導方針,叫“一城一策”。這個詞的背後,其實涵蓋了“房住不炒”。

我們從目前有動作的城市看,除了一些“扛不住”的城市步子邁的相對稍微大點。

大部分不愁發展的城市基本上遵循了兩條主線:率先保證首套剛需,對多套房嚴控。

  • 金融:

加“槓桿”——普通人“囤房”常用手段。

從銀行批款審核標準來看,房貸批款要求越來越高。而國家對於房屋抵押貸款,違規貸款等等各種貸款途徑的監管在加強。

而對銀行放款房貸來看,多套房有可能根本不給房貸(現在許多城市已經對3套及以上購房停貸)。

  • 稅收:

“房地產稅”的話題紛紛揚揚已經持續了幾年。而今年香港的空置稅已經臨門一腳,大陸房地產稅立法也在加速進程。

小融預測,房地產稅收未來或許將實現分類收取,剛需首套極有可能少收或不收;多套房稅收比例應該不小。

在多重作用之下,少則三五年,房產對普通人的投資價值將逐漸降低吸引力,房價將走向平穩,迴歸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