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祭 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节到,徘徊在人生中又一个小的分叉口,充满很多无底的惆怅。梧桐更兼细雨,勾起对逝者的思念。

清 明 祭 思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 明 祭 思
清 明 祭 思

踏上故乡的路,脚下青青的小草,田野绿绿的麦苗,田边黄黄的油菜花。一股青涩滋味清香扑鼻而来,眼前浮现已故亲人微笑着迎接我们回家的情景。

清 明 祭 思

老家门前依旧是一排柳树,摘上一支新鲜的柳枝,系上一串飘坟纸,来到先祖的坟前,不知何年先辈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柏树,历经百年风霜,已长成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老年人都说这是先祖积德,我深信不疑。我的祖先、奶奶都长眠在这棵柏树下,捧起坟前的土,堆在亲人坟头,跪在亲人的身边,深深地叩头拜下,泪水沾湿了脸庞,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奶奶的身形犹在眼前,头戴自缝的二片帽,穿一身中式斜扣衫,捡着门前路边丢弃的锈铁钉、碎玻璃……怕扎坏了路人脚底。

小时候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着,奶奶挑起了照顾我们姐弟三人的重担,她是又当爹又当妈,那时家里很穷,为了让我们能好好的长身体,奶奶总是把白面留给我们吃,她常唠叨的一句话:“有命爬山无命入海,有出息念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们念”。

奶奶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她常常在我耳边说:“帮忙别人就是给自己积德,以后的路也好走”。记得上大学那年,临走时奶奶给了我一包针和一团自制的棉线,语重心长地说:“苦日子不怕,再苦也别忘行善积德,这针是给自己和别人缝扣子用的,这线叫万里长,不能吝啬,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铺路”,朴实的语言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让我受益终身。

其实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去了的人,人们平时不见得会记得住逝去的人们,只有像清明这样的节日里才会去缅怀。就像高翥写的那样:“落日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清 明 祭 思

生与死,阴阳的两个极,是生命的分界线,是动与静的自然。生者是动态的自然,逝者静静的长眠于地下,静静的转成一堆黄土,人生不长寿,何事不重来?

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清明节,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心境汇聚在一齐。

文字:王娜

审核:李晓燕

清 明 祭 思清 明 祭 思
清 明 祭 思清 明 祭 思
清 明 祭 思

立检为公

执法为民

清 明 祭 思

讲述检察故事 传递法治正能量

新浪微博:@西乡县检察院

清 明 祭 思清 明 祭 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