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詩|我的一生,都在積鬱中沾染對抗的壞習慣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每日好诗|我的一生,都在积郁中沾染对抗的坏习惯

對 抗

一 度

我的一生,都在積鬱中

沾染對抗的壞習慣

如今,這些對抗過的事物

一起來反對我

就像墓碑反抗無言

沒膝的小徑反抗落日

瘦骨和枯死之間

選擇合適的詞,用於虛度

如何在瘦骨裡找到病馬?

在枯死中反對草木輪迴?

專家點評

《對抗》這首詩在矛盾裡建造了詩人的意志和自我。它表現為一種內在的“對抗”,理想和現實,迷惘和覺悟,精神和物性,存在和虛無,殘缺和完滿……“我的一生,都在積鬱中/沾染對抗的壞習慣// 如今,這些對抗過的事物/一起來反對我”詩人用這樣的詞語來給生命的狀態確定性質,它既可以是正價值的,也可以理解為反價值。表面看是反的,實際可能是正的,就像謙詞那樣,自稱寡人。比如“壞習慣”,比如“積鬱”,比如“病馬”,比如“枯骨”。這一切的背後是什麼?是詩人的堅持,是種價值,一種理想,一種磊落,一種純粹。好比骨頭。這是詩人的骨頭,內在的要求和信守。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反對這種骨頭。就像是上升的精神會遇到物性的累贅,清靜的源頭遇到彙集的汙濁。

“就像墓碑反抗無言/沒膝的小徑反抗落日//瘦骨和枯死之間/選擇合適的詞,用於虛度//如何在瘦骨裡找到病馬?/在枯死中反對草木輪迴?”詩的深意在於性與命的深層衝突,一方面生命是靈性的,同時它又是具體賦形於肉身。那麼你聽命於什麼?是內心還是需求。這是所有生命哲學必須面對的終極矛盾。這種反抗幾乎貫穿我們一生,生命自然莫不如是。

這首詩的語言是高度隱喻化的,這就限定了它的閱讀者和理解面。還是那句話,詩歌需要專業的讀者,也需要普遍的關懷。切面大而刻痕準,大概是理想形態吧。

特邀點評:李之平

詩人簡介

一 度,原名王龍文,1980年生於安徽桐城,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安徽中青年作家班學員,作品散見《安徽文學》《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敦煌》《詩潮》《芳草》《青海湖》《黃河文學》《散文詩》《詩林》《敦煌》等刊物 ,出版詩集三部,2012年獲《人民文學》舉辦的全國詩歌徵文二等獎,2013年獲《文學報》和《詩歌月刊》舉辦的華文詩歌比賽全國一等獎,2014年獲陝西作協舉辦的太白山全國徵文二等獎,入選《詩刊》雙子星座欄目。有詩歌入選東南大學語文教材《新詩導讀二百首》和浙江傳媒學院選修教材(趙思運主編)。

專家簡介

李之平,1969年生於山西,女。9歲隨家人遷居新疆伊犁。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家和翻譯者。有詩歌、評論、散文隨筆以及翻譯作品數百篇(首)見諸各類報刊。曾兩次獲得短信文學大賽詩歌獎。詩歌入選多種選本。評論文章發表於《文藝報》《文學報》《詩探索》、《山花》《大公報》《星星詩刊 理論版》等。並在《信息時報》《芒果畫報》《華西都市報》《南國都市報》《生活週刊》等多家媒體開設專欄。應邀參加第二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著有文化論著《色空書》(與蔡俊合著),詩集《敲著樓下的鐵皮屋子》。現居廣東。

往期精選

賣頭髮的母親

浮荷,尚未釋放出要找到我的那個溼潤的詞

它們總是毫無防備地闖入我的歸途

點評專家

陳先發、陳衛、曹宇翔、程繼龍、耿佔春、馮雷、顧北、顧建平、谷禾、洪燭、霍俊明、賈鑑、簡明、蔣浩、雷武鈴、冷霜、李少君、李海鵬、李建春、李犁、李壯、劉向東、李雲、梁曉明、盧輝、羅振亞、馬知遙、莫真寶、任毅、榮光啟、師力斌、樹才、譚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詩、汪劍釗、王久辛、王家新、王士強、吳投文、西渡、向以鮮、楊碧薇、楊克、楊四平、楊慶祥、楊墅、餘怒、葉舟、臧棣、張德明、張清華、張定浩、張光昕、茱萸、張偉棟、周偉馳、周瓚等

欄目主持:孤 城

"中國詩歌網"是國內最大的詩歌網站,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由中國作家協會 ·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管,《詩刊》社主辦,是以建立“詩歌高地 詩人家園 ”為宗旨的互聯網出版平臺。品牌欄目“每日好詩”(稿酬500元),每天推薦一首原創好詩,並邀請詩壇專家點評。其中每週四為詩友點評,向廣大網友徵集評論(300元稿酬)。

喜歡這首詩,請點▼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