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千年壁畫,百年滄桑。近日,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江蘇理工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江蘇理工學院劉海粟藝術學院承辦,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山西壁畫藝術博物館協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千年壁畫、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展覽開幕式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隆重舉行。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劉偉冬先生致辭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江蘇理工學院教授、江蘇理工學院院長朱林生先生致辭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此次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主持人,江蘇理工學院副教授

傳統壁畫研究所所長王巖松先生致答謝辭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小山先生

代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接收王巖松先生捐贈作品並頒發收藏證書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

馮健親先生致辭並宣佈展覽開幕

此次展出的80餘件壁畫作品是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千年壁畫、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的部分作品,有鴻篇鉅製,也有盈尺殘片,這些壁畫大部分是以原大尺寸製作的我國流失在海外的國寶精品,有流失到加拿大的山西晉南大型壁畫和從新疆、河北、河南、陝西、甘肅等地流失出去的石窟、墓葬及寺廟壁畫殘片作品。一直以來,江蘇理工學院劉海粟藝術學院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運用傳統壁畫技藝和現代新型材料及科技手段相結合的製作手法,以與古代壁畫相同介質作為基底,對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畫進行了再現性複製和臨摹,使之從國外大牆上走下來“迴歸祖國”,讓人們在國內就能欣賞、品味這些流失海外的壁畫精品。這些壁畫複製品以物質的形態呈現了非物質的內涵,體現出傳統材料和技藝的當代表現功能,對傳承和弘揚傳統壁畫藝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也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講好“中國故事”,貫徹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精神,適應時代發展,服務現代社會的紮實踐行,讓古老壁畫,特別是流失海外的壁畫藝術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從建築和洞窟中揭取了大量中國古代壁畫,致使許多精美的壁畫流散到海外。這些壁畫是我國古代壁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目前所知,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俄羅斯、印度等國都藏有中國古代壁畫,他們對之陳列展示並加以研究、開發與利用。由於種種原因,國際上至今還未達成壁畫歸還的協議和公約,原物迴歸條件尚不具備,這些原本應該在中國的壁畫,國人卻難得一見。因此,在壁畫原作觀賞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對這些壁畫進行復制與臨摹,製作古代壁畫美術副本,就成為彌補缺憾的手段之一,也是保護和傳播壁畫的有效途徑,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展覽現場

古代壁畫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近年來,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顯著增強,在傳統文化成為顯學的背景下,以王巖松老師領銜的江蘇理工學院傳統壁畫研究團隊集多年積累的壁畫臨摹與複製成果,與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等專業團體合作申報了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這是國內首次將流失海外的珍貴壁畫通過再現複製的方式進行集中展覽和傳播。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出席開幕式嘉賓合影留念

展覽開幕式結束後,在美術館二層公教空間舉行了“千年壁畫,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主題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就傳統壁畫的保護、修復、教學、傳承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研討會由策展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主持。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研討會現場

與會專家認為,壁畫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跟埃及、印度、希臘這些國家一樣,有很多珍貴的文物被流失出去,有過一段不平凡的經歷。這些壁畫作品能夠通過我們藝術家的努力,把它原大複製下來,雖然不是壁畫原來的作品,但在原作沒有迴歸的情況下,這種“下真跡一等”的壁畫美術副本是一種最好的替代方式,是對古代遺產加以挖掘和弘揚的踐行。這些作品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運用傳統壁畫技藝和現代新型材料及科技手段相結合的製作手法,以實踐的方法探究了傳統壁畫的繪製材料、工藝技法,對提高壁畫工作者對傳統壁畫的摹寫能力,樹立科學的複製臨摹以及保存修復觀念有重要意義。

此次展覽以流失海外壁畫為立足點,藉助於國家藝術基金和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古代壁畫資源進行傳播交流推廣,是傳承文明成果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是一項中國傳統壁畫當代傳播的創新性舉措。此次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的展覽是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原美術館、雲岡美術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之後的第五站。自去年9月7日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首展以來,每一站展期都比預定時間延長,展廳內觀者如潮,摩肩接踵,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朝元圖》西壁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朝元圖》西壁-局部1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朝元圖》西壁-局部2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朝元圖》東壁 3.10X10.22m 泥地 2018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管莉、陶文瑞、郭京泰、王閃、高路萱、呂陶思源

說明:壁畫為東、西兩壁。現藏於: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館

原址:山西晉南一帶。

年代:元代

說明:二圖描繪了道教中萬神朝拜的華麗場景,眾神多作半側面像,按照東西朝向中央神壇,與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在風格和圖像上極為相似。

一字線、行進式排列在雲霧仙境的道教神袛,站立在雲頭之上,身後仙霧繚繞。西壁繪製31位神袛,東壁繪28位神袛,有文有武,有男有女,有主有從,服飾華貴,神態雍容。兩壁均繪三位主尊,西壁為老子、東華帝君、金母;東壁為北極大帝、玉皇大帝、后土,身軀高大、地位顯赫,凸顯於眾神之中。滿壁用色絢麗豐富,配以神來之筆的線描,整體效果瑰瑋絢麗。

此壁畫原屬廟宇、失竊時間均未能確切考證,然自1936年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從日本人手中購得此壁畫後,經歷過多次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現今在遠離故土的萬里之外,默默地展現在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的懷履光主教展廳中。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藥師經變》局部:供養花卉 60×6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邵美珍

原址:山西洪洞的廣勝下寺

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年代:元代

說明:此為大都會博物館藏《藥師經變》的局部細節,是為正中藥師佛下方供養場景中供奉的盆花。佛光籠罩,花枝構圖錯落有致,花葉多姿,敷色深淺得當,講究筆情墨趣,多有宋代花卉小品畫的神韻。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藥師經變》局部:月光遍照菩薩 104.0X87.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管莉、王閃

原址:山西洪洞廣勝下寺

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年代:元代

說明:藥師佛主尊右側的月光遍照菩薩,頭戴寶冠,髮絲根根分明,寶珠瓔珞,臂釧、手釧,一派華麗之風。手勢中幻化祥雲,拱托朗月,線條遊暢,敷色淡綠。雖在此壁畫中,日月光菩薩並非表現為主脅侍菩薩,僅是立於主尊身後,身形較小,但其卻是判定藥師經變主題的重要依據。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藥師經變》局部:日光遍照菩薩 104.0X87.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管莉、王閃

原址:山西洪洞廣勝寺下寺

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年代:元代

說明:藥師佛主尊左側的日光遍照菩薩,頭戴寶冠,寶珠瓔珞,臂釧、手釧、耳鐺,一派華麗之風。手勢中幻化祥雲,拱托明日,神鳥挺立於紅日之中。整尊菩薩線條遊暢,敷色淡雅。雖在此壁畫中,日月光遍照菩薩並非表現為主脅侍菩薩,僅是立於主尊身後,身形較小,但其卻是判定藥師經變主題的重要依據。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僧侶禮拜圖》 153.0X147.5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陶文瑞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98窟

現藏於: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公元7世紀

說明:此為佛龕右側的壁畫描繪了樹蔭下,進行禮拜的五身僧佀身影。最下方兩身跪姿向佛合十,中間兩僧佀相互對望,最上方僧佀凝視佛龕,在本圖的對立面描繪了釋迦涅槃的場景,兩者聯繫來看,此圖應該是描繪了釋迦將自己的死亡告訴弟子迦葉的場景。

德國馮勒柯克探險隊於1913-1914年攫取的克孜爾壁畫之一。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僧侶圖(殘片)28.0X33.0cm 泥地 2016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方建飛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小峽谷中央窟,第186窟

現藏於: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約7世紀

說明:兩身僧佀,膚色一深一淺,淺膚色僧佀,紅色頭髮,面部清晰,並用暈染法,凸顯出肌肉感.兩身僧佀皆著袒右袈裟,身後背景為樹木山巒。整體色調暗淡,保留著克孜爾石窟早期洞窟壁畫的風格。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新疆壁畫菩薩頭像(殘片) 26.0X39.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張佳

年代:公元6世紀

原址:新疆于闐卡達裡克遺址

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說明:為菩薩面部的殘缺形象,依稀可見繁複的頭飾,柳葉細眉,眼窩深邃,,眼瞼低垂鼻翼直挺,線條勾畫細緻,淡淡暈染凸顯立體效果。美豔無比,驚為天人。

英國斯坦因1906年於新疆于闐卡達裡克遺址挖掘出土。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禮佛圖(殘片)54.5X33.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白翔、方建飛

原址: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明屋寺院遺址

現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年代:公元8-9世紀

說明:上下兩排共有六位僧侶,其中一位僅殘存半身,其餘皆合十禮拜。線條流暢,僧衣上刻畫有不同的紋飾。20世紀初期,斯坦因也曾調查過此寺院遺址,同樣獲得過類似的僧佀圖,較為完整,共有10名僧佀的身影,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

此為俄國奧登堡探險隊,於1909-1910年間發掘收穫。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誓願圖之二 233X140cm 紙本 2017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管莉、王閃

原址: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右甬道右壁

後藏於: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約10世紀

說明:《誓願圖》為一組壁畫,共15幅,表現佛陀前世今生的系列主題,釋迦牟尼佛前生化作百態身世,在過去佛面前誓願未來修行成佛、普度眾生的景象。

大型立佛,身穿袒右式袈裟,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提袈裟,站立在河中一葉扁舟上,兩側河岸傾斜。供養人跪姿合十,右下角還有馱供品的駱駝、驢子。左下角供養人手捧供品供奉佛陀,其餘還圍繞著菩薩、比丘等。此畫面梵文榜題為:當我看到具力向河岸走來時,我用船將釋伽牟尼佛送過了河。

20世紀初期,德國探險家勒·柯克一行的盜掘,鴻篇鉅製《誓願圖》流落至柏林,,後不幸毀於二戰。勒·柯克曾於1913年出版過《高昌》畫冊,在戰爭中毀掉的壁畫遺留下些許印刷圖片,今人才得以欣賞到這絕世壁畫的精彩。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佛傳圖 103×103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陽豔華、薛冰川、楊潔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206窟

現藏於: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約公元7世紀

說明:這幅圖描繪的是為佛傳故事,佛出家成道後,在父親淨飯王思念兒子的召喚下,於是釋迦牟尼帶領弟子回到迦毗羅衛城的畫面。圖中央佛高座在須彌座上,左側下方是父親淨飯王、王后,身後有持劍和舉傘蓋的侍從,佛前有位釋迦族人,跪地親吻佛足。德國考察隊也因此將本窟擬名為“洗足窟”。在佛的勸說下,釋迦的兄弟難陀也出家。畫面中佛右下方一人將象徵王位的寶冠給另一人帶上,表示王位禪讓給他人。整體構圖飽滿,寓意深厚。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說法圖》(殘片)108.0×101.0cm 泥地 2015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方建飛

原址: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寺院遺址,

現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年代:公元8-9世紀

說明:圖中殘片繪聽法的菩薩、力士和僧侶,整體顏色豔麗。最上層殘破可見執金剛神的面部,蹙眉瞪目,勇猛威武,衛護佛陀。中間左側為兩位菩薩,據考證左側觀音菩薩,右側彌勒菩薩。兩位菩薩飾金色臂釧、手釧,項圈、耳璫,與其餘五位僧佀的裝扮明顯區分,最前面兩位僧佀為跪拜合十,姿態虔誠,衣飾線條流暢,灑脫飄逸。

此為俄國奧登堡探險隊於1909年—1910年新疆所獲。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佛說法圖》(殘片)67.0X53.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郭京泰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小峽谷中央窟第186窟

現藏於: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公元7世紀

說明:從兩側殘留的佛背光來看,應是兩鋪說法圖之間的部分,構圖緊湊,錯落有致,完整的天人有六身,左右聽法各三身,有男有女,或坐或立,男者飾瓔珞臂釧,女者素花裙衣,體態婀娜。面部皆圓潤,五官緊湊,人體肌肉輪廓,採用明暗暈染法,是為龜茲藝術中獨特的形象。

德國馮勒柯克探險隊於1913-1914年攫取的克孜爾壁畫之一。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本生故事》(殘片) 28.0X33.0cm 泥地 2015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方建飛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

現藏於: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約4世紀

說明:此為第38窟主室券頂故事畫,繪製在龜茲石窟獨有的菱形格內,本生和因緣故事相間排列,本生故事畫面生動,各自不同,德國探險隊揭取的也多是此題材。

畫面左側跪姿一婦人,雙手環抱襁褓中的嬰孩,右側立一男子,即為釋伽牟尼的前生,昂首雄姿,似要自刎,表現了捨身救生的主題。

1913-1914年,德國馮勒柯克探險隊攫取的克孜爾壁畫之一。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說法圖(殘片)51.0X75.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郭京泰

原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38窟

現藏於: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公元4世紀

說明:須達拿本生講述了佛陀一世變身葉波國太子,名叫須達拿。性情仁慈博愛,一生樂善好施。因將國王的愛象施予婆羅門,被國王驅逐至檀特山。流放途中,隨身之物施捨一空。一日,又一婆羅門來乞其子女,太子忍痛將子女交給窮人為奴的故事。

畫面表現的正是須達拿施捨子女為奴的場景,精細流暢的線條,刻畫出圓潤的身形,與婆羅門通體深色色塊,艱澀的軀幹,形成鮮明的對比,將婆羅門之兇惡、太子之仁善及幼兒驚恐之態,生動傳神。

此為1913-1914年,德國馮勒柯克探險隊攫取的克孜爾壁畫之一。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說法圖(殘片) 51.0X75.0cm 泥地 2017

臨摹者:白翔、方建飛

原址:新疆策勒縣丹丹烏里克遺址

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年代:公元6世紀

說明:長形木板上繪三身結跏趺坐姿菩薩,頭部均面向左側。最左側為帝釋天,手持金剛杵,身後有背光頭光;中間為大自在天,四臂,前兩臂,一手置於左腿上,一手曲臂於胸前,其餘兩臂擎日和月;右側為梵天,三面四臂,手持杯子和弓箭。近年,也有研究表明:此三尊非佛教菩薩,而是火祆教的神像,中間為在西亞、中亞都曾被廣泛信仰的娜娜女神(Nana)

20世紀初,斯坦因於丹丹烏里克佛殿遺址收穫。斯坦因的最初研究認為此三尊神像依次為:金剛手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紅衣男裝仕女圖》 119.3×79.1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花文、白翔、呂長娟

原址:西安唐武惠妃墓壁畫

現已收繳回國,存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年代:公元8世紀

說明:武惠妃為武則天的侄孫女、唐玄宗的寵妃。其敬陵壁畫,歷經千年,顏色依然鮮明,代表了盛唐壁畫的高水平。

原繪於武惠妃墓甬道西壁,兩名並肩站立的女扮男裝的仕女,帶黑色璞頭,面龐圓潤,臉頰緋紅,體態豐腴,身著紅色圓闊袖長袍。褶皺暈染,衣褶萬千。左側仕女雙手藏於袖中,持一柄雲頭形如意,右側仕女雙手捧黑色圓盒。

2004年,武惠妃敬陵被瘋狂盜掘,珍貴的石槨與五幅壁畫,被美國古董商收藏。此壁畫即是從敬陵甬道壁上盜走,海外漂泊6年後,由警方追繳回國。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菩薩焚香圖》 175.3×89cm 紙本 2017年

臨摹者:雷音音

原址:河南溫縣城西北大吳村慈勝寺

現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年代:公元952年

說明:几案前,繪兩菩薩,衣飾華麗,形態婀娜。左側菩薩以右手伸向香爐,似乎正要焚香;右側菩薩雙手上舉,托起爐蓋。面對香爐的應還有第三位菩薩,不過只殘存了持珠串、五指纖纖的玉手。整幅壁畫古樸而典雅,意境空瀠,似有脫壁而出的生動。

由壁畫榜題可知,此畫繪製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20世紀20年代被盜至海外,此圖先收藏於盧芹齋巴黎的紅樓, 1950年盧芹齋贈予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持蓮菩薩(局部) 60×60cm 泥地 2017年

臨摹者:張佳

原址:河南溫縣城西北大吳村慈勝寺

現藏於:美國弗里爾博物館

年代:公元10世紀

說明:此殘片僅存菩薩胸像。菩薩背光以淡綠渲染,整體敷色淡雅。又戴華麗寶冠,另髮髻和垂絲,精細過於毫毛,勾線、敷色和刻畫臉部神態方面的精細技藝,極具唐代風韻。菩薩垂目頷首,手持蓮花, 滿含謙遜內省之態,予人以澄思靜慮之感。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菩薩頭像》(殘片) 46X60cm 紙本 2017年

臨摹者:周娜、王巖松

原址:敦煌莫高窟320窟

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

年代:盛唐晚期

說明:此正中為敦煌莫高窟320窟南壁《阿彌陀經變》主尊左側的脅侍菩薩,頭光敷色以白,異常醒目,頭戴寶冠,流雲高髻,餘發披肩,右手於胸前作手印,不持物,左手於胸前持一朵蓮花。在其兩側為弟子迦葉與二護法神。迦葉雙手持經卷,面容滄桑。

此壁畫於1924年由美國人華爾納率領的考察隊剝離盜取。

流失海外壁畫,穿越“迴歸”祖國

《菩薩》(殘片) 175.0X83.5cm 泥地 2015年

臨摹者:王巖松、白翔、管莉

原址: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寺院遺址

現藏於: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年代:公元9世紀

說明:圖中菩薩相互顧盼,神態安詳,姿態優美。

供稿人|王巖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